據了解,由于中國政府自1月14日啟動拋儲、近期印度國內棉花價格振蕩下行,走勢與ICE相反,1月中旬以來中國各主港保稅棉和1月底前抵港印度棉的報價整體下跌400-500元/噸,S-6實際成交價格在18600-18700元/噸,最低18500元/噸,引起國內用棉企業(yè)和貿易商的采購熱情。
某進口商去年12月份、今年1月中旬前到港的印度棉已基本銷售一空,部分外商和貿易商預計1月底前后到港的印度棉也成交較好。1月21日,某印度國際棉商1-3月船期報價:S-6M1-1/8″、M1-5/32″、SM1-5/32″報價分別為85美分/磅、85.35美分/磅和86美分/磅,90天LC。據悉,12月底和1月中旬前抵港印度棉的采購價格大多是ICE主力合約在70-72美分下的訂單,即使40%全額關稅進口,成本也僅在18200-18400元/噸,進口企業(yè)仍有一定利潤。
與印度棉的熱銷相比,高等級的美棉、巴西棉、澳棉和中亞棉(主要是烏茲別克斯坦棉)的銷售形勢卻比較清淡,一方面是報價隨ICE小幅上漲,外商和貿易商調整的意愿不強;另一方面是中國政府大力拋儲,含高、中、低等級皮棉,有效的補充了棉紡織企業(yè)的需求,對中高等級外棉的沖擊較大。
據業(yè)內人士分析,在投機買盤、美棉種植面積預期大減以及中國政府收、拋儲“雙管齊下”的大前提下,ICE盤面短期振蕩向上的可能性仍很大,雖然主力合約已相繼突破前期76.39美分和78.02美分的高點,下游買家和市場的接受能力已很有限,但在貨幣政策或將發(fā)力國內經濟進入恢復期得到確認的背景下,通脹壓力或卷土重來,大宗商品特別是大宗農產品仍有上行壓力,或將強行突破本年度79.85美分高點后在消費、出口和外圍市場的聯合打壓下重回75美分。部分參與競拍的中小型用棉企業(yè)反映,拋儲和增發(fā)滑準關稅棉花進口配額相搭配短期并沒有明確說法,但有些大中型企業(yè)反映已接到相關通知,但搭配比例和數量還有待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