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600多個工人,分到6000件牛仔褲的新配額,平均一人只能做不到 100條褲子,勉強裝到半柜子貨車,一次就用完了。現在廠里都是滿滿的積貨有待處理,工人們也在等待著開工。”珠海一家公司負責人無奈地表示。而事實上,這并不是其一家的無奈,輸歐、美紡織產品配額分配后,珠三角地區(qū)一些中小紡織企業(yè)訂單普遍不足,并出現被迫裁員現象,部分企業(yè)裁員比例高達30%。據悉,佛山現有6200多家紡織企業(yè),大企業(yè)僅有432家,其中僅有76家獲得配額指標,訂單嚴重不足多為中小紡織企業(yè)尤其是以代工生產為主的企業(yè)。
業(yè)內人士指出,在2006年度輸美紡織品第二次業(yè)績分配中,平均每個企業(yè)分得紡織品配額4.29萬平方米;輸歐第二次分配中,平均每個企業(yè)分得紡織品配額數量6噸多。“這是個什么樣的概念?4.29萬平方米,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型廠一個星期的產能;6噸多,一個100~200人的工廠半個月就可以生產完畢!” 該人士這樣說。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先熬過上半年再講,如果到六七月份配額價格還沒什么下降的話,再考慮采取其他措施。”一位服裝出口商說了他的打算。
很多企業(yè)不得不面對的另一種尷尬是,對于熱銷品的高價配額,同樣也是左右為難。寧波市一家中等規(guī)模的服裝成衣工廠老總表示:“現在配額價格太高了,我們要是買配額出口,就賺不到錢了。”但企業(yè)為了出口,都不惜高價去買配額,前不久有消息稱,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重慶辦事處負責人接到了四家沿海企業(yè)的電話,表示希望通過其在重慶收購配額,開價比渝企中標價要高出5%— 8%,“四家企業(yè)有兩家是浙江,兩家廣東的,都表示如果成功可以給‘提成’。” 按照媒體報道所說,浙江羅先生并不否認此事,他稱因當時價格偏低未能中標配額,但企業(yè)在海外有比較穩(wěn)定的銷售渠道。“現在要四五百萬美元的配額才能滿足需求。”廣州的陳先生則稱是由于手中配額滿足不了生產,“尚需要幾百萬美元的配額。”
這次的招標價格也讓很多企業(yè)難以接受。就2006年度輸歐、輸美紡織品許可數量第二次招標的結果來看,熱門產品最低中標價格依然居高不下。以輸美棉制針織襯衫(338/339類)最低中標價為例,日前公布的最低中標價為57元/ 打,而此前招標公告中限定的最低投標價僅為5元/打。而毛制褲子(447類)最低中標價更是達到290元/打,是最低投標價格的24倍。 石獅一家紡織企業(yè)的老總頗為感慨:“價格波動真的太大,讓人把握不準。我們只是按自己能夠承擔風險的情況投的。上次一個都沒中,這次也是如此。”而這樣的失落者不在少數。高配額價格已經使紡企成本大幅增加,如果企業(yè)投標不理性,將帶來丟失訂單和市場份額的風險。
“一看最低配額投標價格超出了我們的心理價位,我們就沒有投標。”浙江義烏芬莉集團進出口部經理鄭旭虎日前介紹,2006年度輸歐美紡織品許可數量第二次招標價格已經超出了他們出口歐美市場的產品價格了。另外,該公司此次只有20萬打的數量可以投標,但是集團的實際需要卻在100萬打左右,“即使投下來,也沒什么意義”。
浙江某內衣有限公司執(zhí)行總經理表示:“我們這次是全軍覆沒,投了九個種類,結果一個也沒拿下。”據業(yè)內人士介紹,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最低配額投標價格太高,平均增加了15%到35%”。而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相比去年9月份5000多家企業(yè)參加10類輸歐產品配額招標,以及去年12月6000多家企業(yè)參與21類輸美產品配額招標,這次的競標企業(yè)多了幾千家。同時,此次的招標量僅為去年的2/3,所以說,此次投標競爭十分激烈。
在第99屆廣交會上,廣東省絲麗國際集團服裝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林東毅曾表示,這屆所接的訂單價格比上屆上漲了5%,只能通過新產品、新設計來吸引顧客。這對于紡織企業(yè)來說,其實也是半喜半憂,因為每個企業(yè)心里都清楚,對于設計和服務而促成的價格上漲,采購商相對來說是容易接受,但對于單純配額成本引起的提價,是沒有哪個歐美采購商會心甘情愿的接受的。
在新的配額管理體制下,配額不足和高價配額無疑已成了企業(yè)心中說得出卻抹不去的痛,這樣的痛又究竟是應該企業(yè)自行治療,還是在大環(huán)境下的一種無法痊愈的痛,也許還真的沒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