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海棠”臺風剛離開浙江,對于高溫35攝氏度下的紡織第一大縣——浙江紹興縣來說,無疑是2005年夏天最難熬的兩天。
人民幣匯率改革終于從傳聞變成了現實,美元兌人民幣的交易價已調整為1∶8.11,人民幣升值了2%。2%的匯率變化對于平均利潤率只有5%的紹興紡織業(yè)來說沖擊無疑不小。
紹興豪納紡織品貿易有限公司(下稱“豪納”)總經理徐元清設在生產車間樓上的辦公室人來人往。樓下,幾百臺紡織機馬達發(fā)出的轟鳴聲,絲毫沒有減低徐元清和訪客的談興。
“幸好,前段時間的幾張合同公司都已經提高了產品出口單價,及時規(guī)避一旦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貿易風險。不然,這幾張合同我們都沒錢賺了。”徐元清介紹。
在豪納與沙特商人簽訂的今年9月份以后兌現的出口合同中,1米(長1.5米、寬1米)“捷達化纖面料”單價為73美分,這比以前訂單價格70美分提高了3美分,增幅為4.29%。這份最近簽訂的出口合同總價值60萬美元。
徐元清在和沙特商人的談判過程中,采取了提高面料出口單價策略,其表面理由是石油等原材料、勞動力漲價,而抬高出口單價的真實原因是考慮一旦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外貿風險——利潤損失。
徐元清分析,一旦人民幣升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降至1:8.1時,其升值幅度為1.99%;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降至1:8時,人民幣升值增幅為3.29%,都低于該公司產品出口單價提價幅度的4.29%。因此,提前提高出口單價的策略在一定程度能避免或減輕一旦人民幣升值引發(fā)的風險。
徐元清表示:“我周圍的紡織企業(yè)的朋友,都在提高產品出口單價。”為規(guī)避人民幣一旦升值而提高產品出口單價的做法,目前在紹興已逐漸成為出口企業(yè)“公開”的秘密,特別是在利潤非常微薄的紡織行業(yè)。
當企業(yè)有遠期外匯收入時,為規(guī)避因人民幣升值導致收益減少的風險,選擇辦理遠期結匯,將未來的人民幣收益鎖定;當企業(yè)有遠期外匯支付時,如擔心人民幣貶值增加購匯支出,可做一筆遠期購匯鎖定購匯成本。浙江華天集團副總經理張青峰介紹,這種做法在紹興紡織出口企業(yè)中已經非常盛行。
紹興錦豐紡織品公司(下稱“錦豐”)2005年6月3日簽了一個為期1年的遠期結售匯合同。當時的美元兌人民幣平均價是8.28,錦豐以8.01的價格簽訂了一份1年后交割的金額為800萬美元的人民幣兌美元合同。這樣,如果人民幣升值的空間在合約的預期空間內,企業(yè)通過遠期結售匯交易可以規(guī)避有關的匯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