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際輕奢品牌感到厭倦的消費者,已對產品設計與品質、品牌文化與價值產生更高要求。
臨近2023年年底,奢侈品第一梯隊在中國消費市場轉變格局的同時,曾經深受國內中產、小資群體喜愛的國際輕奢品牌,悄無聲息地淡出主流商業(yè)中心。
近期,某地產觀察機構發(fā)出消息,MICHAEL KORS剛剛撤離了北京朝陽大悅城和王府井apm,目前僅剩4家正價精品店。而其在北京的奧特萊斯打折店至少有5家,出現(xiàn)了折扣店反超正價店的尷尬局面。不單是MICHAEL KORS,COACH、kate spade、furla也處于撤店進行時,無論是正價店還是打折店均客流稀少,品牌形象盡顯疲態(tài)。
今年8月,COACH母公司Tapestry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K母公司Capri集團被認為是輕奢行業(yè)業(yè)績下滑集體抱團取暖的動作。但從實際效果看此舉未能扭轉頹勢。那么,既然國內中產正在拋棄國際輕奢品牌,國內本土時尚品牌能夠抓住市場空缺嗎?
還真能。
以北京市場為例,一些曾經發(fā)力線上的國內原創(chuàng)品牌,特別是包袋品牌,憑借符合國人審美、精良材料與優(yōu)越性價比,逐步拓展線下市場,占據(jù)商業(yè)中心的好位置。
DISSONA迪桑娜、Songmont山下有松、GROTTO個樂、HERBAL HEAVEN食草堂、哇吲等國內嶄露頭角的本土包袋品牌成為都市年輕白領的最佳選擇。其中,DISSONA迪桑娜、Songmont山下有松和GROTTO個樂早前在天貓已擁有百萬級粉絲體量,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漢、重慶、成都、深圳等城市擁有穩(wěn)定消費群體。
對于國際輕奢品牌感到厭倦的消費者,已對產品設計與品質、品牌文化與價值產生更高要求,上述這些代表性原創(chuàng)品牌以與消費者共同成長、蛻變的優(yōu)勢成功開辟新賽道。與此同時,在線上競爭激烈的當下,線下門店是品牌升級的最直觀證明,尤其是在城市熱門商圈、地標性購物中心開設門店,品牌憑借線上不能提供的線下購物體驗和氛圍,吸引更多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