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斯諾上周又在勾畫美國眼中的人民幣改革路線圖。同時,中歐正在就紡織品問題進行會談,如果31日之前談不成,歐盟就要對中國T恤和麻紗啟動“特!。
中國面臨的形勢和上世紀80年代前期的日本相似。當時日本在多個領域對美出口猛增,對美貿易盈余不斷膨脹。其深層原因是美國企業(yè)大量向日本轉移生產線。這樣一來,無論日本如何努力限制出口,刺激內需,都無法削減對美貿易盈余。結果,1985年9月,美、日、英、法、西德密會于紐約廣場飯店,日本被迫簽訂“廣場協(xié)議”,吞下讓日元大幅升值的苦果。之后10年,日元兌美元從250∶1升值至1996年的87∶1。在以后的10年,日本經濟停止了增長,而美國經濟卻獲得持續(xù)增長。雖然如此,日本至今未能扭轉對美國的貿易盈余。
在“廣場協(xié)議”20周年的今天,美國、日本的生產線都紛紛轉來中國,美國對華貿易赤字遠遠超出對日貿易赤字。西方正企圖壓中國簽下人民幣升值的“廣場協(xié)議”。
“廣場協(xié)議”后,日本廠商的出口在成本上受到限制。于是他們向北美轉移生產線,緩和了貿易摩擦。僅豐田汽車就在美國設立了7處工廠,并在市場占有率上對美國三大車廠構成威脅。而今天中國民族企業(yè)的競爭力卻無法與當時的日本廠商相比。雖然也有中國廠商開始在美國建立家電工廠,但據說經營普遍不佳。中國企業(yè)目前的競爭優(yōu)勢仍主要建立在本土的廉價勞動力之上,一旦脫離本土到了歐美市場,優(yōu)勢便難以保持。
對美貿易盈余雖然也推動了外商在中國生產并出口,但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yè)所參與的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外商創(chuàng)造的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54%,而由中國企業(yè)獨占的出口僅限于紡織、家電和日用雜貨等少數領域。在此情況下如果讓人民幣升值,后果將不堪設想,隨著出口價格上升,就連紡織等我們僅有的優(yōu)勢商品,都可能被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取而代之。所以,中國政府正努力設法推遲人民幣升值,以爭取時間提升本國工業(yè)的競爭力。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中國企業(yè)可要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