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襯衫,是一種被動分工,也是一種主動揚“長”。對相當多的國內企業(yè)來說,扮演“藍領”角色,是其邁上更高臺階前的必經之途
●許多中國貨的低廉,隱含著扭曲的成本,給了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競爭者說“不”的堂皇理由,這才是最需要擔心和解決的問題
如果歐盟在調查結束后也像美國一樣對中國紡織
價廉物美———打入并占領歐美市場———沖擊當?shù)夭糠种行∑髽I(yè)———影響了當?shù)鼐蜆I(yè)———政府以各種美其名曰為“保護本國人利益”或是“公平貿易”名義展開調查,繼而設限。這條線路“邏輯”,我們并不陌生,因為它已經多次翻版上演。這次是中國紡織品,此前是西班牙燒鞋,俄羅斯退貨,還有打火機事件,下一次又會是什么呢?看看那些在產業(yè)鏈中位處低端、附加值不高、勞動力密集的產品,好像樣樣都有可能。
這是不是一個“世界工廠”、“生產車間”所必然要付出的代價?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難以逃掉的又一種“以強凌弱”經濟現(xiàn)象?
改變這種局面,很多人認為:中國今后的發(fā)展目標,應當是力爭“造空客”,而非停留在大量的“做襯衫”上。
這的確是一個理想。問題在于:我們是否有能力造空客?如果有了,技術比歐洲的A380如何?造價怎樣?市場競爭力強嗎?因為,我們還得靠賣它去換襯衫來穿啊。
如果無法做到,那就意味著無法放棄“襯衫”。廉價的中國貨固然不那么體面自豪,每件襯衫0.3美元的利潤空間也常為人不屑,但是,浙商成功要素中一個重要經驗———1分錢利潤不嫌少、1000萬利潤不嫌多———或許正是一個提醒:8億件襯衫畢竟還能換回來一架空客。
中國制造業(yè)在國際貿易中的優(yōu)勢,其實正是比較優(yōu)勢下國際產業(yè)分工的必然結果。在這種分工下,選擇襯衫,是一種被動分工,也是一種主動揚“長”,而并非純屬無奈。對相當多的中國企業(yè)來說,扮演“藍領”角色,是其邁上更高臺階前的必經之途。
不過,“8億件襯衫”對于中國,還有更現(xiàn)實也更深遠的內涵。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曾提出產業(yè)“三二一”發(fā)展思路,在“二”亦即制造業(yè)方面,強調盡快退出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大力發(fā)展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yè)。但是一年后,上述做法就在一定程度上被修復,決策層決定還是需要大力發(fā)展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就業(yè)數(shù)量大的“都市型產業(yè)”,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高科技產業(yè)、資本密集型產業(yè)比重過大,大量的下崗工人到哪里去就業(yè)?而一個失業(yè)率過高的地區(qū),必定會引來消費能力不足、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等等,為此而要支付的代價,更高。
其實,此次歐盟調查中國紡織品的一個直接起因,是它可能使歐洲損失60萬個工作機會。發(fā)達如斯、已經在世界空客市場握有優(yōu)勢的歐洲,竟如此在乎“保護”抑或“爭奪”襯衫崗位,值得我們重新審度一下自己的“襯衫”思路。中國需要高附加值的“空客”,同樣也不能放棄低廉的“襯衫”。今天做不到,未來也無必要。
不過,許多中國貨的低廉,隱含著扭曲的成本,比如說,有多少企業(yè)漠視基本的人文關懷,以犧牲勞工安全和健康的方式換取了高效率?企業(yè)的成本中是否包含了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包括了環(huán)境和資源成本?有多少企業(yè)通過灰色通關進入海外市場?也正因此,才授人以柄,給了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競爭者說“不”的堂皇理由。
這才是最需要擔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