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小船戶頭’,哪里就有‘新聞’!痹谳p紡城西市場二樓賣布的何女士這樣說!靶〈瑧纛^”是人們對輕紡城里專業(yè)炒房者的戲稱,“小船戶頭”走到哪里,哪里的房價就一路飆升。
據了解,緣于對金錢的渴望、對市場的熟悉和對行情的敏感,近年來一些舊時的船老大、昔日的股民和徘徊在市場邊緣的觀望者出其不意地聚到一起,游說在輕紡城眾多想要租房的人群間,從中謀取利益。對于“小船戶頭”,有人喜歡他們——因為在經營不善時,通過“小船戶頭”,可以將營業(yè)房以高價轉租;也有人討厭他們——因為當滿心喜歡地租下“小船戶頭”的營業(yè)房后卻被套牢。對于輕紡城的炒房問題,縣有關領導多次提出,要加強規(guī)范化管理。但由于種種原因,“小船戶頭”的炒房現(xiàn)象還是愈演愈烈。
一、一筆生意賺了14萬 。
壓價、囤房、抬價是“小船戶頭”慣用的營銷方式。管墅村的陸先生干這一行如魚得水。經熟人介紹,陸先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介紹了最近做成的一筆生意。
一個月前,陸先生打聽到有位老板想退出市場,就尋思著如何以低價吃進。他先是親自去還價,把價格壓到15萬,并給老板留了電話。然后,他讓妻子去問價,把價壓得更低,且不留電話。此后他又叫妹夫去砍價,說了句“最多值10萬”就搖著頭走人。就這樣,轉讓心切的房東果然給他打來了電話,把房轉租給了他。不久房價陡漲,他便轉手出租,這一進一出凈賺14萬元。
炒房能賺錢已是公開的秘密。因此,幾年前還熱衷于炒股的一些越城區(qū)的下崗職工,也集資加入了“小船戶頭”的隊伍,他們從白坯布市場炒到副食品市場,又從副食品市場炒到天匯廣場和西市場,甚至西市場北面的美食一條街。被他們炒了后,地段偏差、一直租不出去的北六區(qū)二樓、三樓也租出了高于原價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價。長期從事市場管理工作的馬先生說,今年的“小船戶頭”比去年又多了不少,保守估計不下2000人。
二、管理面臨許多難題。
幾年前從股市撤資來輕紡城炒房的陳先生說:“我們不用銀行貸款,只不過是憑著自己掌握的信息給人牽牽線,以此賺錢無可厚非。”東市場一樂清籍布商則說:“房價高,說明門市部含金量高,我們守著這個攤就有信心了!”而一位市場工作人員認為:“有市場就會有投資,有投資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一部分投機的成分,適度的投機行為能起到活躍市場的作用。如果說有什么不當,那就是房東和中介的合法收入應該收稅。”
記者聯(lián)系了輕紡城稅務所,稅務所有關人員表示,對“小船戶頭”炒房的事也早有耳聞,但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合法的中介手續(xù),也沒有任何可以提取的證據,“打一槍換一個點”,因此要對他們收稅操作起來有難度。
一位市場管理人員則認為:“‘小船戶頭’的做法已脫離了普通中介的范疇,其所有交易都在私下里完成,因此對他們進行管理不是一個部門可以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輕紡城共有經營戶約2萬戶,每年初,到輕紡城工商分局辦理營業(yè)執(zhí)照的經營戶接連不斷,還不包括有的營業(yè)房尚未開張經營就已多次轉手而未辦任何手續(xù)。
三、治理要從源頭抓起。
有關人士不無擔憂地說,“小船戶頭”對營業(yè)房的炒作,已完全脫離了實體,而只是一個概念。營業(yè)房從業(yè)主手里轉到第一租賃人,經過若干中間商,最后傳銷到終端經營戶。其帶來的后果不只是增加了風險成本,提高了真正想經營者的經營成本,而且容易誘發(fā)不良的連鎖反應,如對營業(yè)房租金投入的增加,勢必導致在產品研發(fā)等方面的可周轉資金減少,也使得整個經營過程利潤減少。長此以往,市場的凝聚力下降,對市場的培育和發(fā)展不利。還有人認為,房市和股市一樣,如果不加以引導,全部實行市場化操作,容易產生泡沫,迷失方向。
治理要從源頭抓起。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如果能使輕紡城營業(yè)房資源的信息完全透明,并從營業(yè)房的終端經營戶入手,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綜合治理,那么輕紡城內非法中介和惡意炒房的行為是可以得到根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