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關稅壁壘已漸顯脆弱,貿易壁壘的重點正向技術壁壘轉移。據統(tǒng)計,在目前的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已占非關稅壁壘的30%,其重要性越來越大,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的技術壁壘主要體現在技術標準與法規(guī)、產品質量認證制度與合格評定程序以及綠色技術壁壘3個方面。
技術標準與法規(guī)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用以規(guī)定貿易產品特性或其生產工藝、生產方法的標準與法規(guī)。日本的技術標準與法規(guī)名目繁多,然而盡管日本新制定的國家標準有90%以上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等的標準,但仍有不少技術標準和法規(guī)與國際通行標準不一致。如日本要求進口化妝品與之指定的化妝品成分標準(JSCL)、添加劑標準(JSFA)和藥理標準(JP)一致,只要其中一項不合要求,產品就將被拒之門外。
日本對很多產品的技術標準要求是強制性的,進口貨物入境時須經日本官員檢驗和判定。另外,日本對商品規(guī)格要求很嚴,如果產品不滿足相關規(guī)格標準,也不可能進入日本市場。日本把商品規(guī)格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強制型規(guī)格,主要是指商品在品質、形狀、尺寸和檢驗方法上都符合特定標準;另一種則是任意型規(guī)格,主要是在日本消費者心目中,自然形成的產品成分、規(guī)格和形狀等。
日本對進口農產品、畜產品以及食品類的檢疫防疫制度非常嚴格,對于入境農產品,首先由農林水產省下屬的動物檢疫所和植物防疫所從動植物病蟲害角度進行檢疫。同時,由于農產品中很大部分用作食品,在接受動植物檢疫之后,還要由日本厚生勞動省下屬的檢疫所對具有食品性質的農產品從食品角度進行衛(wèi)生防疫檢查等。
在產品質量認證和合格評定程序方面,凡進入日本市場的各國商品,日本的進口部門均對其國內的生產、消費、需求領域作動向調查,并由商品流通業(yè)界做定性分析。只有對比性、代表性、適用性、流通性,且多樣化、個性化、感性化和市場暢銷率高的商品才能獲準進入日本市場。
日本目前有25項認證制度,如適用于玩具的“ST”認證,適用于嬰幼兒以及老年人用品、家庭用品、運動休閑等產品的“SG”認證。對某些產品,日本進口商在進口前不僅對它的國內市場進行動態(tài)調查,做出定性定量分析,還要對產品進行質量認證,或對其生產工藝和生產方法進行合格評定。
日本的認證制度與合格評定程序分強制型和自愿型兩類。強制型認證與合格評定以法律形式頒布執(zhí)行,其認證和評定的對象主要是消費品,電器產品、液化石油器具和煤氣用具等。自愿型認證由企業(yè)自愿申請,適用于強制型以外的產品,采用“JIS”認證標志。日本的質量認證與合格評定由政府部門管理,并使用各自設計和發(fā)布的認證標志。在日本,最大的質量認證部門是經濟產業(yè)省,它所管理認證的產品占全國認證產品總數的90%左右。
綠色技術壁壘是指那些為保護環(huán)境或以環(huán)保名義,直接或間接采取的限制甚至是禁止貿易的措施。這些措施可通過技術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的形式頒布,也可采用認證與合格評定的方式。在劃分上,一般把涉及環(huán);蛞原h(huán)保名義而采取的技術措施單分出來,稱為綠色技術壁壘。
綠色技術壁壘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以及手段上的隱蔽性。烏拉圭回合談判中達成的《技術貿易壁壘協(xié)議》明確規(guī)定,不得阻止任何國家采取必要措施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健康及環(huán)境。
日本的綠色技術壁壘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日本科技水平較高,在環(huán)保名義下,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綠色技術標準,對國外產品的進入限制性很強。其次,利用環(huán)境標志對進口商品進行嚴格限制。環(huán)保標志不僅要求產品質量達標,且產品生產、銷售、運輸、消費的全過程都要有利于環(huán)境,對人體健康無害。在包裝制度方面,要求產品包裝必須利于回收處理且不能對環(huán)境產生污染。此外,在綠色衛(wèi)生檢疫制度方面,日本對食品的安全衛(wèi)生指標十分敏感,尤其對農藥殘留、放射性殘留、重金屬含量要求日趨嚴格。如日本對進口中國大米的農藥殘留檢測已增至10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