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務部市場運行調節(jié)司與中華全國商業(yè)信息中心會同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及有關大型商業(yè)企業(yè),對600種主要商品2004年上半年全國市場供求情況進行了排隊分析。
本次供求排隊分析調查結果顯示,600種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38種,占排隊商品總數的23%,與200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個百分點,與2003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個百分點;供過于求的商品462種,占排隊商品總數的77%,與2003年上半年相比減少了8.5個百分點,與2003年下半年相比減少了1.8個百分點,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其中,507種工業(yè)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78種,占排隊工業(yè)品的15.4%,與2003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0.8個百分點;供過于求的商品429種,占排隊工業(yè)品的84.6%,與2003年下半年相比減少了0.8個百分點,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82種農副土特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54種,占排隊農副土特產品的65.9%,與2003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8.6個百分點;供過于求的商品28種,占排隊農副土特產品的34.1%,與2003年下半年相比減少了8.6個百分點;11種農業(yè)生產資料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6種,占排隊農業(yè)生產資料的54.5%,供過于求的商品5種,占排隊農業(yè)生產資料的45.5%。
應當指出的是,關于商品市場供求關系,從2002年上半年開始,已連續(xù)5次調查顯示,供求平衡和供過于求的商品比例有升有降,但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這說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內在機制運行環(huán)境進一步好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日趨增強,我國在世界貿易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國家宏觀調控能力的增強,商品市場供求關系在數量上和本質上的變化有了新的含義。從數量上看,過去市場商品的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所涉及的商品是眾多的,影響范圍多是全國性的,持續(xù)時間是比較長的,而目前市場商品的供不應求則是個別性的商品,多表現為局部市場,時間也是短暫的。從本質上看,過去相當長時期里我國商品市場的供不應求,主要表現在供給的短缺和生產能力、生產技術的落后,而市場商品的供過于求,主要表現在商品生產的過度重復性和商品嚴重的同質性;目前我國商品市場的供不應求,除了一些自然資源短缺的商品外,主要是指由于居民消費升級形成一些商品消費熱點,或個別行業(yè)的發(fā)展過熱,或突發(fā)性群體消費,而形成的少數的、個性化的商品的暫時短缺;商品市場的供過于求,盡管有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因素,但更多的卻是指市場經濟內在機制運行規(guī)律的自然表現。
2004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變化趨勢將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一、糧食產量連年下降,供求關系基本平衡,部分地區(qū)供應偏緊,價格繼續(xù)恢復上漲
1999年以來,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全國糧食產量連年下降,由最高年份的5.12億噸下降到2003年的4.316億噸。糧食產量的連續(xù)下降,使糧食供過于求的狀況大大緩解,處于低位的糧食價格回歸性上漲,但從目前我國總體情況看,加上進口,糧食的供給不會出現短缺。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國家調整糧食生產計劃,增加對農村的投入,特別是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200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有望比2003年增加2400萬畝,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15億畝,確保糧食總產不低于9100億斤。
二、食用植物油需求穩(wěn)定增長,供求關系仍將保持大體平衡
隨著國內居民消費的穩(wěn)定增長和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我國國內油料和食用油生產難以滿足需求,需要進口進行彌補。2003年我國進口大豆達到2074.1萬噸,同比增長83.3%,油菜籽16.7萬噸,進口豆油188.4萬噸,增長117%;棕櫚油332.5萬噸,增長49.7%;進口菜籽油15.2萬噸,增長94.9%。2003年以來,國際市場大豆減產,價格大幅上漲,促使國內豆油價格上漲,從而帶動其他食用植物油價格的上漲,出現了從10月份以來的高價運行狀態(tài)。但國內食用油市場供略大于求的格局沒有改變,供求仍可保持基本平衡。據有關部門分析,2003/2004市場年度(當年6月至下年5月)食用油供給總量(國內生產和進口)預計可達1800萬噸,比上年度增加8.9%;國內食用油消費總量1480萬噸,比上年度增長6.5%,供大于求約300萬噸。
三、受周期波動因素影響,食糖市場供求關系基本平衡
2002/03年榨季全國糖料種植面積2167.6萬畝,比上一榨季增加4.6%;食糖產量達到1063.7萬噸,比上一榨季的849.7萬噸增加25.1%,首次突破1000萬噸,創(chuàng)歷史新高。受糖料收購價格大幅下降(糖料收購價格比上一榨季每噸下降20-30元)的影響,2003年糖料種植面積有所減少,預計2003/04年榨季全國糖產量940萬噸,同比減少11.6%。而2004年食糖消費量將達到1080萬噸,增長6%,當年度產不足需140萬噸。2003年食糖價格由年初的每噸2080元逐步上揚,最高漲至2700元。目前,全球食糖供給超過需求613萬噸。2003/04榨季雖然全球食糖產量有所下降,但加上食糖庫存,供給仍大大超過需求。因此,2004年綜合考慮國內產量和進口量,我國食糖市場可保持供求平衡。
四、由于居民消費檔次和質量、衛(wèi)生、安全意識的進一步提高,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副食類商品供求狀況繼續(xù)改善。
近兩年來,受酒類消費稅調整和居民消費健康意識進一步增強的影響,白酒的生產和消費都呈下降趨勢,中高檔名優(yōu)白酒基本保持供求平衡,低檔雜牌酒供大于求。啤酒消費呈較快增長趨勢,由于啤酒類商品市場絕大部分為名牌產品所占領,市場集中度較高,生產與市場對接較好,市場供求基本保持平衡。雖然葡萄酒的消費是未來發(fā)展的趨勢,但由于價格、質量以及消費者認同度的影響,整體消費增長緩慢,除少數幾個名牌產品外,大部分產品仍供大于求。2004年卷煙生產計劃、銷售計劃為17925億支(3585萬箱,含出口),由于煙類商品實行專賣,生產、銷售都處于較強的計劃中,產銷基本穩(wěn)定,供求基本平衡。副食類商品中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鮮蛋生產規(guī);、產銷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消費穩(wěn)定增長,如果不發(fā)生大的突發(fā)性災害,供求關系會保持基本的平衡。鮮奶需求和生產都大幅增長,據中國食品工業(yè)協(xié)會統(tǒng)計,2003年我國液體乳產量同比增長了五成,市場供求保持基本平衡。目前我國已對五類食品(肉制品、乳制品、調味品、飲料、茶葉)實行市場準入制度,2004年1月1日起,國家質檢總局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強制實施米、面、油、醬油、醋等5類商品的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這五類食品生產企業(yè)全國共約有20606家,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將使沒有拿到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yè)停止生產和銷售,下半年將有一部分企業(yè)可能因此而停止生產,有助于改善相關制品的供求關系。
五、水果產量微增,生產與市場的對接不斷緊密,品種不斷優(yōu)化,總體供求關系繼續(xù)好轉。
1999年以來,我國水果生產總體趨勢是,總產量增幅有所下降,蘋果生產量調減,柑橘等其他水果產量微增。與此同時,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定單生產量占水果生產總量的比重不斷提高,二是優(yōu)良品種比重迅速提升。由于品種質量、品相的提高,我國水果出口也呈現快速增長態(tài)勢。幾種因素綜合推動著水果市場供求關系不斷趨于好轉。2003年全國水果總產量預計達到7000萬噸以上,創(chuàng)歷史新高。雖然我國從2003年10月1日起,與東南亞水果蔬菜貿易實施零關稅協(xié)議,2004年關稅也進一步下降,但進口因素對國內市場供求總量的影響目前有限。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4年全國水果市場需求繼續(xù)增加,水果生產在不出現大的天氣災害和病蟲害的情況下,也將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產銷兩旺是基本的發(fā)展趨勢。
六、服裝類商品供過于求,出口增長的快慢是影響國內市場供求狀況的重要因素
國內服裝類商品供求狀況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國內居民消費的增長的快慢;二是出口增長的快慢;三是產品結構的調整;四是產能的增長情況。隨著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居民對服裝的消費需求呈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2002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衣著消費合計為3785億元,比2001年增長13.2%;據對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yè)的統(tǒng)計,2003年各種服裝零售量同比增長23.3%。隨著產業(yè)結構調整進程的深入,市場的充分競爭,不同消費能力階層的逐漸形成,服裝品種、檔次結構進一步好轉,目前,中高檔名牌西服、襯衫、T恤衫、羊絨衫等市場供求保持基本平衡。由于我國服裝產業(yè)對外依賴度高達50%以上,服裝出口增長的快慢就成為影響國內市場供求狀況的重要因素。2003年,我國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519.16億美元,同比增長26.04%,占全世界貿易額的14%左右。從近兩年的出口情況看,我國服裝出口增長速度穩(wěn)定加快,市場進一步擴大。但隨著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快速增長,進口國和地區(qū)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進一步增大,2003年11月17日,美國決定對我國針織布、袍服及胸罩三類紡織品實施限制措施,對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造成了極大的影響。2004年1月1日起,我國將實施新的出口退稅政策,紡織服裝類產品出口退稅率由17%下調到13%,將增加企業(yè)的出口成本。因此2004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由于產能的過剩,國內市場低檔服裝供過于求的狀況將進一步加劇。
七、通訊類商品消費繼續(xù)快速增長,手機消費依然是熱點
通訊類商品是近兩年我國居民消費的熱點之一,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tài)勢。據對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yè)的統(tǒng)計,2003年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高達84.2%。2003年全國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6330.5萬戶,比2002年新增4908.3萬戶,全國固定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0.4部,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固定電話普及率每百人31.4部;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到26869.3萬戶,比2002年新增6268.8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0.8部,比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在通訊類商品中,手機的消費強勁增長,目前我國擁有全世界手機近1/3產量和大約1/5的銷售市場,是最重要的手機生產銷售中心。消費者追逐時尚而更換手機的周期進一步縮短,一人多機,消費向低齡、高齡人群擴展,已成為手機消費的幾個明顯特征。國產手機技術更新快、功能多、外型多樣,推向市場的節(jié)奏不斷加快,價格快速、大幅地下降,有力地推動著市場消費需求。預計2004年中國手機產量將達到1.7億臺,國產手機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提高,手機出口量將達到8000萬臺。2004年,隨著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加快,通訊類商品依然保持高速增長的態(tài)勢。
八、出口的增加、居民消費的升級、家電商品生產集中度的提高,家電市場供過于求狀況繼續(xù)改善,但由于產能沒有實質的變化,家電市場總體仍將處于供過于求的壓力之下
我國家電市場供求狀況的繼續(xù)改善,得益于居民消費的穩(wěn)定增長和出口的快速增長。據海關總署統(tǒng)計,2003年我國家用電器出口已經突破100億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42.4%,達到125.76億美元?照{器、微波爐、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電飯鍋等的出口增幅均有較大增長。其中,空調器出口1643.88萬臺,同比增長一倍以上;微波爐2974.26萬臺,同比增長46.2%;電冰箱出口880.73萬臺,增長44.3%;洗衣機出口362.98萬臺,增長62.3%。據信息產業(yè)部統(tǒng)計,2003年我國彩電產量為7089.37萬臺,出口4762萬臺,同比增長50.5%。 2004年世界經濟的復蘇,將使我國家電出口繼續(xù)保持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同時國內居民收入增長將有所加快,商品房消費熱點也將持續(xù),這將支持居民對家電消費保持穩(wěn)定增長。但由于我國家電產品大多微利、市場占有格局還沒有定型、產品的同質化還很嚴重等原因,家電生產企業(yè)不得不繼續(xù)采取以低價去爭奪市場份額、提高利潤的策略,因此國內家電市場一定時期仍將處于供大于求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國對我國彩電的反傾銷和歐洲市場實行新標準,可能加劇國內彩電市場供求矛盾。
九、棉花供應趨緊的狀況有望緩解,供求將保持基本平衡
據中國棉花協(xié)會統(tǒng)計,2003年度全國棉花播種面積7585萬畝,比上年增加1209萬畝,增幅21%;但由于陰雨低溫災害,棉花產量486.6萬噸,比上年減少5萬噸。隨著紡織生產的快速增長,國內對棉花的總需求超過680萬噸,供需缺口較大,造成棉花價格大幅上升,至2003年11月底,我國棉花市場價格超過每噸17600元,比年初上漲近60%。預計2004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將增加,總產量高于上年,加之進口棉的調節(jié),棉花供求較緊的狀況將得到緩和。
十、鋼材、燃料類供求基本平衡,一些產品供應偏緊的狀況將會緩解
2003年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就是一些行業(yè)的發(fā)展過熱所引發(fā)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投資效率低問題又趨于嚴重,使得經濟增長建立在能源和原材料的高消耗基礎上。據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2003年,全國消費了2.6億噸鋼鐵,占世界消費量的四分之一強;消費了15億噸煤炭,占世界消費量的30%;消費了占世界消費量13%的電;消費了8.2億噸水泥,占世界消費量的二分之一強;消費了2.5億噸原油。這種高消耗使得資源約束問題更加突出,造成煤炭、電力、柴油及礦產資源供給的緊張,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以及運力不足問題的出現。2004年,國家通過加強投資、用地、信貸、質量管理及環(huán)境評審等措施,加強了部分行業(yè)過熱發(fā)展的宏觀調控。能源、礦產資源、鋼材需求過旺的狀況會有所降溫,煤炭、鋼材等產品供給緊張的狀況會得到到緩解,供求將逐步達到平衡。
十一、轎車產能快速增長,供給能力增強,庫存壓力加大
2003年我國轎車生產能力和產量明顯增強。全年總供給量達217.18萬輛,同比增長78.7%。其中國產206.89萬輛,同比增長80.7%;進口10.29萬輛,增長46.5%。全年銷量197.16萬輛,同比增長75.28%;出口0.28萬輛,增長194.3%。全年總供給量增幅高于銷售增幅3.42個百分點,新增庫存19.74萬輛。2004年我國轎車供給能力將繼續(xù)快速增長,國內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主要轎車生產廠家積極擴產,預計2004年全國轎車產量在260萬輛以上,比2003年增長26%左右。2004年,隨著我國進口關稅的進一步降低,3.0升以下小轎車進口關稅由38.2%下降到34.2%,下降4個百分點;3.0升以上進口關稅從43%下降到37.6%,下降5.4個百分點,關稅的降低將刺激對進口轎車的需求。近兩年個人轎車消費的快速增長,其示范、影響效應也不斷擴大,10.36萬億元的居民儲蓄存款和城鄉(xiāng)居民儲蓄2003年底余額增長19.2%,也表明具有轎車消費能力人群的擴大。2004年,消費環(huán)境特別是一些新的促進消費的政策也會陸續(xù)出臺或實施(如已經實施的《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國務院九部門2004年上半年聯(lián)合開展汽車市場專項整治,清理影響汽車消費的“土政策”),將對轎車的消費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轎車需求依然強勁。但由于我國轎車消費基數小的狀況在改變,消費增長速度將趨緩,市場價格下降將是主流,庫存進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