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紡紗工藝流程解說
苧麻紡紗工藝流程需結合苧麻纖維的高強、硬挺特性及脫膠工藝特點,分為原麻預處理、紡紗兩大階段,具體流程如下:
苧麻原麻含 65%-75% 纖維素,其余為果膠、半纖維素、木質(zhì)素等膠質(zhì),需通過脫膠制成精干麻:
浸酸:原麻經(jīng)硫酸溶液(濃度 1.5%-2.5%,溫度 50-60℃)浸泡 1-2 小時,軟化膠質(zhì)并促進后續(xù)堿煮滲透。
堿煮脫膠:在高壓煮練鍋加入 NaOH(濃度 5%-8%)、助劑(如硅酸鈉),130-140℃煮練 2-3 小時,使膠質(zhì)水解成可溶性物質(zhì)。
打纖與漂白:通過打纖機機械作用分離纖維束,再經(jīng)次氯酸鈉或過氧化氫漂白(白度控制 65-70 度),去除殘留色素與雜質(zhì)。
酸洗與烘干:用稀硫酸中和殘留堿液,水洗后烘干(含水率≤12%),制成松散、柔軟的精干麻,纖維長度通常為 50-120mm,細度 2000-2500 公支。
苧麻紡紗關鍵在于脫膠質(zhì)量(殘膠率≤1.5%)和纖維損傷控制,脫膠不徹底會導致成紗粗糙、斷頭增加;
與棉紡相比,苧麻紡紗需更大的機械張力和隔距,且因纖維無天然卷曲,需通過加捻增強抱合力;
近年發(fā)展的半脫膠紡紗(殘膠率 3%-5%)可保留部分膠質(zhì)增加纖維抱合,簡化流程,適用于粗特紗(如 58tex 以上)生產(chǎn)麻袋、地毯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