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料在染制時,其色素分子由于化學(xué)吸附作用,能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雖經(jīng)日曬水洗,均不脫落或很少脫落,故謂之曰“染料”,而不謂之“顏料”。
一、藍草
靛藍是由吲哚酚氧化而來,因此凡是含有游離吲哚酚、吲哚甙的植物均有可能用以制靛。
一年生,草本,學(xué)名蓼藍。它莖葉含有靛甙,這種物質(zhì)經(jīng)水解發(fā)酵之后,能產(chǎn)生無色水溶性的3—羥基吲哚酚,即靛白,當?shù)灏捉?jīng)日曬、空氣氧化后縮合成有染色功能的靛藍。在古代使用過的諸種植物染料中,它應(yīng)用最早、使用最多。我國利用藍草染色的歷史,至少可從兩千多年前的周代說起,《詩經(jīng)》中:“終朝采藍,不盈一襜”的詩句,說明春秋時的人們確曾采集藍草,用于染色!抖Y記·月令》中也有“仲夏之日,令民毋艾藍以染”的敘述,說明戰(zhàn)國至兩漢之間,人們不但用藍草染色,而且大量種植,以備收獲,并規(guī)定不到割刈之時,不準隨便采擷制取的。西漢以后,種植藍草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逐漸成為一個專業(yè)。
二、茜草
茜草的主要化學(xué)成為,蒽醌及其苷類化合物。
茜草,又名茹藘和茅蒐(《爾雅》),是我國古代長期使用的植物染料。戰(zhàn)國以前,是野生植物!对娊(jīng)》中:“茹藘在阪”、“縞衣茹藘”,前者是說它生長在山坡上,后者是說它的染色。西漢以來,開始大量人工種植,司馬遷在《史記》里說,新興大地主如果種植“十畝卮茜”,其收益可與“千戶侯等”。茜草是多年生攀緣草本植物,春秋兩季皆能收采(以秋季采到的質(zhì)量為好)。收采后曬干儲藏,染色時可切成碎片,以熱水煮用。茜草屬于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份為茜素和茜紫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淺黃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劑則可染得赤、絳等多種紅色調(diào)。出土文物證明,古代所用媒染劑大多是含有鋁離子較多的明礬。這是因為明礬水解后產(chǎn)生的氫氧化鋁和茜素反應(yīng),能生成色澤鮮艷、具有良好附著性的紅色沉淀。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深紅絹”和“長壽繡袍”的紅色底色,經(jīng)化驗即是用茜素和媒染劑明礬多次浸染而成。
三、紅花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記載了紅花染料的栽培和制備方法。
紅花又名紅藍花,是夏天開紅黃色小花的草本植物,原產(chǎn)于西北地區(qū)。西漢時,開始傳到內(nèi)地。紅花適用于多種纖維的直接染色,是紅色植物染料中色光最為鮮明的一種。用它染的紅色稱為真紅或猩紅,唐代詩中所作“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詩句,形象地概括了紅花色彩。
四、蘇木
蘇木原名蘇枋,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海島有蘇枋國,其地產(chǎn)此木,故名”。其實這種屬豆科的常綠喬木植物,在我國的云南、兩廣和臺灣等地歷來均有生長。并且早在西晉年間,南方地區(qū)的民間,就已廣泛使用它染色。蘇木的赭褐色心材中所含無色的原色素叫“巴西蘇木素”,經(jīng)空氣氧化就變成有色的“巴西蘇木紅素”。蘇木屬于媒染性染料,上染織物的色彩視所采用的媒染劑而定。一般鉻媒染劑得絳紅至紫色;鋁媒染劑得澄紅色,銅媒染劑得紅棕色;鐵媒染劑得褐色;錫媒染劑得淺紅至深紅色,用蘇木染出的紅色和用紅花染出的蜀紅錦以及廣西錦的赤色,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