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江浙、山東等地棉紗進口企業(yè)、輕紡市場貿易商反饋,4月下旬以來國內紡服企業(yè)、中間商采購“期貨紗”、保稅紗及清關棉紗的積極性仍比較低,港口OE紗、巴基斯坦8S-16S賽絡紡紗、40S以上高支印度及越南、中亞紗出貨延續(xù)冷清。
廣東、浙江等地棉紗經營企業(yè)表示,近一周多來越南、巴基斯坦、泰國、印尼等產地OE紗“有價少市”,買家詢價、看貨和出貨都不活躍,貿易商大多對實單采購的客戶提供比較大的優(yōu)惠,個別賣家為了抓緊回籠資金、渡過危險期,讓利空間達到150-200元/噸。從調查來看,沿海地區(qū)一些紡服企業(yè)將棉紗補庫期推遲至“五一”假期以后,節(jié)前大多以觀望、多看少動為主。對于6/7/8月份“期貨紗”,織造企業(yè)和貿易商簽約比較謹慎、小心,詢價和下單以試探為主,預計批時采購延后至2020年三季度甚至四季度。
一方面,印度、巴基斯坦等東南亞國家新冠疫情由“突擊戰(zhàn)”變成“長久戰(zhàn)”,封國、封城等措施何時“解鎖”尚難估測,紗廠生產、運輸、港口發(fā)運等不確定性大。廣東、浙江等地復工復產率較高的織造企業(yè)、貿易商表示,雖然近日巴基斯坦、印度等國部分紗廠開始復工,也提供了報價單和繼續(xù)合作意愿,但疫情這只“黑天鵝”不飛走,買家下單不得不瞻前顧后、憂心忡忡;
另一方面,歐美雖然紛紛計劃5月份試水“解封”,但經濟、貿易、運輸、零售等業(yè)務的恢復或需要一段很長時間,我國紡服出口訂單企穩(wěn)、反彈難言順暢,企業(yè)生產、原料采購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近日江浙、山東等地陸續(xù)有少量、小批外單到來及2/3月份延期的訂單恢復執(zhí)行,但對整體疲軟、低迷的紡服市場拉動作用不明顯,對棉花棉紗價格很難形成有效支撐。
另外,目前港口清關外棉紗報價高于國產紗近1000元/噸(C32及以上高配包漂棉紗)、人民幣對美元持續(xù)貶值及紡服內銷市場啟動、恢復“差強人意”也是制約下游織布、進口企業(yè)不敢簽約采購“期貨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