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2歲的張紅是萬州區(qū)人,高中畢業(yè)后曾到重慶打工,因無法忍受老板的吝嗇,回家?guī)兔μ幚砑覄?wù)。
張紅的母親是個地道的農(nóng)婦,心靈手巧,會一手漂亮的針線活,她做的繡花鞋墊在老家的婦女中為人稱道。
去年的一天,一個城里來的老先生聽說張媽媽鞋墊繡得好,便慕名前來購買。老先生給了張媽媽10元錢訂金,訂做了5雙,說做好后再付20元錢,然后高興地離去。
這件事讓張紅心里一亮,她想:這些繡花鞋墊還有人訂做呀?不如拿到城里去賣,或許會有銷路……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試試看吧。張紅把她和母親平時繡好的一些鞋墊裝進一個大包,找到一個擺攤的朋友,借了一角地方擺開賣。沒過兩天,那位擺攤的朋友告訴張紅,有個人來買鞋墊,要幾十雙,問她還有沒有。此時的張紅還沒有想到要正兒八經(jīng)地經(jīng)營鞋墊,從天而降的訂單讓她豁然開朗。
在張紅的家鄉(xiāng),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繡鞋墊。母女倆遂挨家挨戶收起了鞋墊。當天,母女倆就收到了200多雙。
鞋墊改良成為另類商品
回到城里,張紅根據(jù)鞋墊的不同質(zhì)量標出不同價格,對鞋墊進行了簡單包裝,同時付了一定的攤位費給朋友,正式擺攤賣起了鞋墊。那時,每月除去各項開支,張紅基本上能賺2000到3000元。
銷路漸漸打開了,張紅開始審視自己的產(chǎn)品:鞋墊樣式單一、質(zhì)量參差不齊、供應(yīng)量不足,張紅決定對老家的鞋墊進行一次徹底改良。經(jīng)過運作,工期縮短了,產(chǎn)量增加了,質(zhì)量也提高了一大截。
去年12月中旬,第一批訂做的鞋墊收了回來,那100多雙漂亮的鞋墊,花色豐富,既有適合老人的,也有對年輕人胃口的,圖案既保留了民族風味也摻進了一些時尚元素銷售火得不得了。
登堂入室有了專賣店
“品牌”這個詞是張紅一次在回訪大筆訂單客戶后想到的,她費盡心思,在婦聯(lián)的幫助下,終于敲定了“巧大嫂”的名字。緊接著,張紅又到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湖南、四川等地考察,這次考察,使她看到了繡花鞋墊在全國的市場潛力,便在近10個鄉(xiāng)鎮(zhèn)和街道辦起了繡花培訓班,很快擁有了6000多名刺繡人員。
去年12月30日,“巧大嫂”商標注冊,重慶萬州巧大嫂手工工藝品有限公司成立。而經(jīng)過包裝處理和一系列市場運作的繡花鞋墊,更是成了人見人愛的寵兒,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最貴的鞋墊每雙售148元,最低90元,兩雙一套的情侶裝鞋墊標價256元。
如今,“巧大嫂”鞋墊已經(jīng)在重慶、成都等國內(nèi)十余個省市開設(shè)專賣店。公司開張4個月,銷售鞋墊3萬多雙,目前每月出口鞋墊達萬雙左右。
-記者手記
每年四川外出打工人員數(shù)以百萬計,卻很少有人愿意花上點時間,想想自己老家是否也有致富的機會。一般人看待農(nóng)村老家的東西,總覺得“土氣”、“陳舊”,用這樣的眼光去審視,自然看不出蘊藏其中的商業(yè)價值。張紅的成功證明,正是那些身邊不起眼的民間工藝、鄉(xiāng)土特產(chǎn),卻有著巨大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