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民族瑰寶 傳播高雅藝術 弘揚中華文化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著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其中滿族服飾和刺繡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中璀璨的瑰寶,在民族文明史上寫就了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其文化內(nèi)涵和工藝技巧都是有史的頂峰。滿族服飾和刺繡的文化元素,既是昨天歷史的、生活的實錄,同時也是今天生活的現(xiàn)實。因此,在新時期,對其保護、傳承、開發(fā)意義深遠。
藝術奇葩在盤錦
滿族是我市人數(shù)眾多、歷史影響最為顯赫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滿族民間服飾和刺繡在本地區(qū)曾一度占據(jù)主導地位,可以說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是本境最具影響力的傳統(tǒng)文化。近日,隨著盤錦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滿族民間服飾刺繡藝術展”免費向市民展出,古老而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奇葩,與現(xiàn)代文明結(jié)合,不但重新獲得了鮮活的生命,也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張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滿族服飾制作和滿族刺繡的傳承人,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祖上是滿族正藍旗,當年,在沈陽城里開衣市,皇帝的龍靴龍袍、皇妃格格的鳳冠霞佩、大臣們的蟒袍玉帶、戲子們的錦衣霓裳,許多都出自她祖上的手。張瀅自幼喜愛滿族刺繡藝術,童年隨長輩學習銹法技藝。成年后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多幅精品獲得國內(nèi)國際大獎,并被國內(nèi)外有關機構和個人欣賞和收藏。近年來,為讓滿繡得到傳承,她又組建了繡坊,免費傳授滿繡技藝。至今已有學員580余人,幫學員開繡房12個,培訓地13處。張瀅的精湛手藝得到了廣泛認可:2011年11月,精品織繡的“龍年生肖掛歷”被外交部選為本年禮品。2013年1月,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欄目組對張瀅進行采訪和報道。
張瀅在積絲累線的繡制過程中,她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用祖?zhèn)魇炙嚧┰角Ч牛形驓v史,錦繡現(xiàn)代。她開發(fā)設計制作的服飾、小臺屏、布藝包、設計的民間吉祥圖案等作品深受大眾喜愛,滿足了大眾需求。她以濕地文化為內(nèi)容,把繡坊定位在盤錦特色上,繡盤錦的名勝:《天下奇觀紅海灘》;珍。骸逗谧禚t》、《丹頂鶴》系列等,讓人們欣賞和學習傳統(tǒng)藝術的同時,喚起愛自然,愛家鄉(xiāng),愛環(huán)保,愛鳥類的意識。還有效地宣傳了盤錦的地域文化,架起了中國、盤錦與世界溝通的橋梁,為盤錦和遼寧的文化產(chǎn)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貢獻。她刺繡的肖像《戴安娜》被省市領導作為國禮送給英國友人;《杏花茅屋》、《臉譜》、《清明上河圖》被作為國禮送土耳其的友人;上海世博會上,她制作的100%真絲精品織繡長卷《濕地之都——盤錦》,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收藏,并頒發(fā)收藏證書;2011年8月,張瀅成為中奧文化交流年使者,所代表作品獲金獎、銀獎和特獎,在墨爾本澳大利亞總統(tǒng)親為她發(fā)證書。她是世界第一個用傳統(tǒng)工藝繡黑嘴鷗系列實照的人,也是第一個把黑嘴鷗系列繡品帶到國際級大博覽會上并獲國際大獎的人。她被遼寧省文聯(lián)評為“遼寧省民間藝術家”。
輩輩相傳到如今
滿族服飾和刺繡由來已久,有自己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和軌跡,由家族長輩們口傳心授傳承下來。
花卉翎毛繡服間,扈送春水與秋山。
頂珠腰玉今猶昔,女真衣冠制未刪。
清代詩人沈兆 的這首滿族服飾的民俗詩,僅僅四句,不但深刻而形象地描繪了滿族服飾的漁獵特征,而且又指明了滿族服飾的淵源。
20世紀以前,滿族的服飾不僅在本民族中盛行,而且遍及漢、蒙兄弟民族。滿族的服飾新穎多樣,尤其袍、褂、鞋帽、發(fā)式等,更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滿族的衣著在清代不但深刻地影響著整個中華各民族的服飾,而且為中國衣裝的現(xiàn)代化奠定了基礎。如現(xiàn)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裝”是由馬褂改進而來,坎肩(馬甲)仍是當今中國社會流行的服飾。特別是旗袍備受青睞,時至今日已風靡國內(nèi)外,在世界服飾界享有盛名。
滿族刺繡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明朝中期,滿族改為農(nóng)耕生活,皮革繡才被紡織品刺繡所代替。在清代,滿繡得到了繁榮,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服飾和日常用具上都可以看到滿繡的影子。
滿繡是民間繡和宮廷繡的成功結(jié)合,它從民間最低層逐步走向皇宮最高層,既保持了東北民間刺繡的粗狂特色,又借鑒了蘇繡、湘繡等江南姊妹繡藝的婉約之處,并在這個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大量針法,既擅于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又長于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成了豐富、粗獷的構圖中蘊含細膩技藝的藝術風格。在色彩上凝重艷麗,冷暖對比強烈。在刺繡技法上,多采用平繡、條紋繡、點繡、盤金繡、編織繡等為主要針法,它的主要作品有枕頭頂、荷包、幔簾、幔帳、圍裙等。滿繡作為東北地域文化的突出載體,在今天,依然被大家喜愛和關注。
保護傳承任重道遠
滿族服飾和刺繡蘊涵了十分豐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是研究民族文化和習俗的“活化石”。保護、傳承、開發(fā)滿族服飾和刺繡,可以豐富民藝學、民俗學、工藝人類學的理論,對于保護人類精神與文化的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促使人類文化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手工刺繡還可以休身養(yǎng)性,使人心思細密,不驕不躁,更可以休閑娛樂,無形中能夠幫助人提高精神修養(yǎng)與素質(zhì),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革,在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審美需求逐步淡化了傳統(tǒng)的民俗觀念,年輕一代關注和學習傳統(tǒng)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如不及時傳承開發(fā),銀杏樹般珍貴的滿族服飾和刺繡將被人們逐漸淡忘,因此,保護傳承民族文化任重道遠。
2008年,滿族刺繡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為了擴大滿族服飾的影響,使?jié)M族服飾不在民族本性上失掉,張瀅在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正將具有滿族特色文化的服飾刺繡申報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此,喚起人們的民族記憶,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識和尊重。滿族服飾和刺繡的價值的發(fā)掘和利用,還有待社會各界的更多關注。為了不讓民族文化隨時間流逝而被人遺忘。我們呼吁更多的人來關注滿族服飾和刺繡,當然我們要學習的不光是那讓人乍舌稱嘆的技術,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學習先人的積極樂觀,熱愛生活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大繁榮大發(fā)展。文化戰(zhàn)線風聲水起,盤錦市群眾藝術館對滿族服飾和刺繡開展了一系列有效的保護措施,對傳承人采訪,收集相關資料,整理視頻照片資料等。盛皇錦繡傳播有限公司作為有擔當?shù)钠髽I(yè)也投身其中,與張瀅攜手以高度的使命感、緊迫感,共同挑起保護、傳承、開發(fā)的重擔,依托滿族服飾和刺繡,開拓民族文化的“錦繡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