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裝修好了,消費者都會去窗簾店定制幾套漂亮的窗簾。然而在家居用品中看似普通的物品,如果你一不小心上了商家的圈套,說不定花費便遠(yuǎn)遠(yuǎn)超過預(yù)期。記者昨天從工商部門了解到,從定做到安裝,窗簾消費過程中隱藏的“陷阱”不少,讓人防不勝防。
消費者投訴:窗簾實際價格遠(yuǎn)超預(yù)期
灌云消費者陳女士不久前在一家窗簾店為新居定制三套窗簾,按照商家測量的尺寸以及布料的零售價,預(yù)算花費在2000元左右,然而窗簾上門安裝后付款時她才知道,三套窗簾居然要花近5000元。
“比我預(yù)期的多出一倍!标惻坎唤刮豢跊鰵,隨后才想到仔細(xì)詢問安裝人員具體費用都花到哪里呢?
“光花邊和一些零碎的小配件,加起來就將近1000元,還有軌道、羅馬桿等等。”陳女士事后告訴記者,這些配件自己也知道有,但選購時只顧和商家談窗簾布的價格,總認(rèn)為這些零碎配件價格不貴,就沒有詳談,只是大概選了一下樣式,沒想到居然上了套。事后她又去其他窗簾店比較了一下,同樣的配件,自己買的要貴得多!熬腿玟X合金的羅馬桿,別人家一米也就賣30元左右,好點的才賣60元左右,可窗簾店給我150元/米!
和陳女士有相同遭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shù)。記者的一位朋友在定制客廳窗簾時,商家建議她按照1:2.5的比例做褶皺,說這樣做出來的窗簾才有效果。結(jié)果做好的窗簾掛到客廳后,因為褶皺太大而讓人感覺太過沉重,在和商家大吵一架后,才得以將比例改至1:1.8。
記者調(diào)查:漂亮窗簾暗藏“陷阱”
記者從工商部門獲悉,窗簾定制市場的“陷阱”的確不少,而且讓人防不勝防。在此,略舉幾個比較普遍的案例,提醒消費者留意。
首先是夸大褶皺比例。據(jù)悉,為了凸顯窗簾自然垂懸的效果,在定做的時候都會打上褶皺。一般來說,除非滿墻窗簾會按照1:2做褶皺外,半墻窗簾以及窗紗的褶皺比例為1:1.5即可。可很多窗簾店都會讓消費者按照1:2,甚至是1:2.5的比例購買窗簾布,理由是褶皺越多越好看。如果你聽信了這樣的話,就開始花冤枉錢了。
其次是模糊配件費用;ㄟ叀⒔墡、珠花、流蘇、軌道、窗簾桿、圈環(huán)等配件,在窗簾定制中必不可少。你可別小瞧了這些零零碎碎的小物件,如果不精打細(xì)算,一套下來花費不菲。一些不良商家就是抓住消費者愛“抓大頭”的消費心理,往往將窗簾布料的價格報得很低,談到配件的價格,往往輕描淡寫地表示:這些都是小錢,到時用多少算多少吧!有的商家,最多也只將配件單價標(biāo)上,不注明尺寸,就如花邊20元/米。沒有經(jīng)驗的消費者也不知道最后到底能用多少,總覺得單價不貴,總價也不會貴到哪里去。最后結(jié)算時發(fā)現(xiàn)因配件用量太大而超出預(yù)算時,又苦于之前沒有注明交易信息而無法維權(quán),只好商家說多少錢就付多少錢。
還有就是窗簾尺寸“縮水”。驗收時,很少有消費者會去丈量窗簾布的尺寸是否夠數(shù),這給不法商家創(chuàng)造了可乘之機。一些不良商家在消費者定制時承諾按測量的尺寸加上褶皺比例收費,讓消費者感覺很公道,但做好后的窗簾尺寸會“縮水”。當(dāng)消費者發(fā)現(xiàn)尺寸不夠時,商家便會以包邊、損耗、誤差等借口進行解釋。
工商提醒:簽訂合同防“陷阱”
采訪中,曾有賣窗簾的商家向記者透露:“現(xiàn)在布料的價格都很透明,這個我們都是賠錢賣的,配件才能掙到錢!
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窗簾時,首先,千萬別一味去和窗簾布的價格“較勁”,最好是連同窗簾桿、軌道、花邊等配件的價格一起比較并談好價格,至于具體的用量,即使商家不能現(xiàn)場給出一個具體數(shù)字,最好也要讓他說出個大概,做到心中有數(shù)。
其次,在交付定金時,一定要簽訂詳細(xì)的合同,上面除了注明布料以及各種所需配件的型號、名稱、材質(zhì)和價格外,最好注明用量以及是否包含上門安裝等費用。
窗簾做好后,如果發(fā)現(xiàn)費用和之前預(yù)算的相差較大,一定要商家給出具體費用明細(xì),有必要的話,自己親自測量一下,如果發(fā)現(xiàn)有欺詐行為,要及時和商家協(xié)商解決,協(xié)商不成,可到當(dāng)?shù)毓ど袒蛳麉f(xié)部門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