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料生產和應用部門常用染色過程中的4個染色特征參數(shù)S、R、E、F來評價染料的直接性、反應性、勻染性、配伍性、重現(xiàn)性和易洗滌性等染色性能,為活性染料染色制定最佳工藝,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jù)。
為獲得良好的固色率和勻染性,活性染料浸染工藝大多采用中性吸附上染,吸附平衡后再添力口堿劑,以提高染液pH值,加快固色速度。
S(Substantivity)是指染料對纖維的直接性,用加堿前吸附30min時的吸附率來表征。此時,染料吸附已接近平衡,上染率一般不太高,與纖維共價結合的染料很少,幾乎可視為零。
R(Reactivity)代表染料的反應性,用加堿5 min后的固色率來表征。由于提高了染液的pH值,使纖維陰離子濃度迅速增加,固色率也迅速提高。
E(Exhaustion)代表上染的竭染率。加堿后,隨著固色率的提高,纖維的上染率也相應增加,其原因在于吸附在纖維上的染料與纖維分子形成共價結合后,打破了吸附平衡,吸附在纖維上的染料解吸速度減慢,因而有部分染料上染纖維,并再與纖維分子發(fā)生共價結合。
F(Fixation)代表染料的固著率,是指染色物洗去浮色后測得的染料固著率。固色率之所以始終低于竭染,是因為在固色的同時,染料還要發(fā)生水解,部分水解染料也吸附在纖維上,這就是染色物上的浮色。
綜上所述,S和E都是在規(guī)定時間測定的吸附率和固色率,是一種動態(tài)參數(shù),可以粗略地描繪活性染料的上染和反應速度,它們與染料的移染性和勻染性密切相關;R和F兩個參數(shù)與染料的利用率、易洗滌性、染色牢度和有色污水的處理有關。這四個參數(shù),加上移染指數(shù)(MI),可以衍生出易洗滌性因子和勻染因子2個參數(shù)。利用這些參數(shù)可以非常直觀方便地應用活性染料。
活性染料染色分為上染和固著兩個階段。在上染階段,染料在電解質存在下的中性染液中,克服因其水溶性基團電離所產生的陰電荷對纖維素纖維表面的陰電荷庫侖斥力,從染液轉向纖維,被纖維表面所吸附。由于纖維表面與內部的染料濃度梯度推動,而向纖維內部擴散,直至染液濃度在染液與纖維之間達到平衡,在纖維表面與內部的染料濃度接近相等。這個過程稱為第一吸附階段。在固著階段,由于加入堿劑,染浴pH值上升,吸附階段形成的平衡被破壞,發(fā)生纖維素纖維負離子化,與活性基發(fā)生親核反應;F—乙基砜硫酸酯發(fā)生聲—消除反應后成為乙烯砜,易與纖維素纖維負離子產生親核加成反應;水分子逐步離解為氫氧負離子,與活性基發(fā)生水解反應。加入堿劑后,引起纖維對染料產生新的吸附,因此,固著階段也稱為第二吸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