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国产视视频|成人片亚洲AV网站|东北熟女摸摸五月天|午夜无码视频在线|无码人妻AV网站|毛片免费视频无码永久|日本激情视频,激情图片,激情小说|亚洲av中文在线看|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亚洲伊人影视免费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科技  > 工藝技術  > 藍印花布的歷史與未來

藍印花布的歷史與未來

2006-05-29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wǎng)

  民間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tǒng)的印染工藝品。它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民間工藝,純真而又樸素、鮮明而又和諧的藍白之美聞名于世。江蘇省南通以及浙江等地區(qū)至今還繼承和發(fā)展著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開發(fā)的產(chǎn)品除部分出口外,仍用于美化裝飾現(xiàn)代的生活。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是中國棉紡織基地,所印制的藍印花布“衣被天下”,是全國研究開發(fā)和生產(chǎn)民間藍印花布的重點地區(qū),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xiāng)。

  提起藍印花布之鄉(xiāng),我就會想起兒時蓋的被面,祖母、外婆的藍衫花衣以及頭巾、圍腰。特別是1977年進藍印花布廠后的一幕一景,那時全國僅有幾家保持生產(chǎn)藍印花布,廠里的師傅,大多是從清末、民國時期藍染作坊中走過來的。廠里染制的藍印花布質好價廉,產(chǎn)品幾乎100%的出口日本。師傅們利用節(jié)假日和出差機會帶我一起走鄉(xiāng)串村,走訪明清以來的老作坊、老藝人,調查范圍涉及南通周邊藍印花布產(chǎn)區(qū),挖掘它的歷史,收集古舊藍印制品,聆聽那有趣的民間故事。據(jù)了解,藍印花布伴隨著江浙百姓走過了近500年的歷程。明清時期除木制的家具外,家庭中的布制日用品都是藍印花布及自紡自織的土布。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外來“洋布”的不斷增多,民間藍染作坊逐步改染五彩花土布,加工印制藍印花布逐漸減少,在國內(nèi)面臨被淘汰的境地。江蘇南通工藝美術行業(yè)在藍印花布出口的同時,對古舊藍印花布進行了挖掘、研究、收集,并開發(fā)設計了一系列的藍印花布新品,二十世紀末在國人心目中鄉(xiāng)土藍印花布又受到了都市百姓的喜愛,成為人們心中的藝術佳品。同時藍印花布又走進了專業(yè)和業(yè)余研究人員的視線,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藍印花布研究的專業(yè)人員,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為了進一步做好藍印花布的保護、繼承、發(fā)展工作,我把近30年來對藍印花布歷史的調查、實踐的經(jīng)歷和對現(xiàn)狀及未來的認識作一個探索,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教。
   

  一、藍染的起源與發(fā)展

  中國人利用藍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fā)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后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由藍靛染料發(fā)展成為藍染的工藝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紺青等色也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主要顏色。

  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zhèn)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內(nèi)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淀成矣!边@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淀工藝操作記載。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huán)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chǎn)蓼藍聞名;浙江、福建、云南、貴州適宜種植山藍;山東、湖北宜種蓼藍、菘藍; 臺灣地區(qū)以種植木藍、山藍為主。當時人們應用藍草加工藍靛,主要用于染青布(純藍布),還用于絞纈、夾纈的染色。  

  古代漏漿防染印花歷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現(xiàn)了用鏤空花版和防染劑的藍底白花布(新疆于田屋于來克古城北朝遺址曾出土藍底白花毛布殘片),其花紋用大小點構成,但花點互不連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現(xiàn)象,原稱蠟纈。到了唐代盛行后又統(tǒng)稱染纈。

  其中還包括絞纈和夾纈,夾纈工藝是用特定木板縷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對折夾在兩片刻有同樣花紋的木板中間,捆扎后注入需要的顏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夾板后,便顯出藍底白花圖紋。因夾纈工藝較為復雜,所刻花版費工費時且容易變形。南宋時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進,用于印染藍花布,又名為“藥斑布”。據(jù)《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藥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鎮(zhèn)。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歸姓者創(chuàng)為之。以布抹灰藥而染色、候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作被面、帳簾之用!彼幇卟贾小八帯奔慈旧----藍草,“斑”是防染漿劑印后構成的紋樣大小斑點。這些斑點可以防止染上藍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稱“藥斑布”,俗名澆花布。

  元代女紡織技術專家黃道婆,系江蘇松江烏泥鎮(zhèn)人(1958年劃歸上海市),幼為童養(yǎng)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逃到崖州。在海南居住30年,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后返回故鄉(xiāng),引進黎族紡織工具并加以改進,制成捍、彈、紡、織等一整套生產(chǎn)工具,傳授錯紗、配色、棕線、挈花等紡織技術,促進了松江一帶棉紡業(yè)的發(fā)展。元、明以后,棉花廣為種植,并“紡之為紗,織之為布”,松江及南通地區(qū)紡紗織布,已是“家戶習為恒業(yè)”。明代中葉,已發(fā)展為棉紡織品的集散地,該地區(qū)瀕江臨海,土質氣候適宜棉花種植,所產(chǎn)棉花不僅量多而且質地好,為手工紡織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該地的農(nóng)民家家以此為副業(yè),所產(chǎn)的布匹不僅滿足了生活,還銷往全國各地及日本、歐洲。

  隨著棉紡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成為農(nóng)家主要日用品。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斷提高,原來的“藥斑布”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繡、木雕等傳統(tǒng)藝術圖案,不斷地豐富藥斑布的紋樣。

  與此同時,隨著油制傘業(yè)的發(fā)展,用桐油紙來刻花版,省工省時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強,使用壽命長,其花紋表現(xiàn)更豐富,使其工藝更趨于成熟。民間藍印花布的廣泛應用,促進“印花擔”隊伍的迅速發(fā)展,“印花擔”也叫“花擔匠”,他們只印花、括漿,不染色,為農(nóng)家提供各種形式的花版。這種“印花擔”在江南也稱“禿印作”,他們走街串巷,走鄉(xiāng)串村,擔子一頭裝的黃豆及石灰粉,另一頭裝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憑客戶挑選花型加工,他們不間斷地更換花型,以求得生意興隆。據(jù)老師傅講,清末,在南通地區(qū)“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這種上門印花便利的服務,深得農(nóng)家的歡迎。農(nóng)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藍染色。由于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yè)的發(fā)展。 據(jù)南通市任港鄉(xiāng)城港村陳玉田老人回憶,他家祖祖輩輩以種藍草、蔬菜為生,每年農(nóng)歷二月開始種植小藍(品種為蓼藍草)。

  五月份收割頭藍,大暑季節(jié)收割二藍,每逢收割季節(jié)都要請親戚朋友幫忙,割藍當日大家清晨3點起床,所收割的藍草必須在日出前完成,這樣的藍草出靛率最高。收割下來后,把藍草捆成小捆,頭向下放到1米多深的大坑里,打滿水,等出藍后把莖葉撈出,并加適量石灰水使藍靛下沉,最后把通向藍草大坑的另一坑中的通道口塞子拿掉,使藍靛上多余的水流向小坑,待成泥狀土靛后裝于陶制的壇中,留作自用或出售給附近染坊。制藍方法同歷史上記載大致相仿。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紡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qū)染織業(yè)迅速發(fā)展,并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chǎn)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了江蘇各地區(qū),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chǎn)地,產(chǎn)品除供應本地外,還暢銷各地。印花的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山東、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東北各省先后都開設了藍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間藝人又結合本地民風民情,創(chuàng)作符合當?shù)貙徝狼槿さ乃{印花布紋樣,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風格的各種圖案。東北稱藍印花布為“麻花布”;由于原料中用了黃豆,湖北稱為“豆染布”;藍印花布工藝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稱之為“型染”;而在山東等地區(qū)至今仍稱藍印花布為“蘇印”(因江蘇是藍印花布的發(fā)源地而得名)。

  二、藍印花布的制作工藝

  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tǒng)工藝,具體為:

  1、配色: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

  2、看缸:舊時調色下缸由看缸師傅一人作主,一般不傳外人。 每天清晨由師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頭上輕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后,再放在碗邊的苗水上,看顏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開,缸中靛水顏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須經(jīng)過灰酒調整,成熟后方可染色。在染坊中,灰多稱缸“老”或稱“緊”,使藍靛下沉布不易上色;酒多稱缸“軟”或稱“松”,染時浮色多易掉色,這是我在染坊學徒時聽老師傅講得最多的口頭俗語。

  3、下缸:缸水保持在15℃以上,一般在農(nóng)歷十月初生火加溫,燃料為稻糠、棉(花)籽殼或木屑,它們的特點是基本沒有明火,保溫性能好。白天開爐加溫,晚上關門封爐,直到來年3、4月份氣溫升高后,方可停火。刮上防染漿的坯布,須浸濕后方可下缸。布下缸須浸染充分后出缸氧化,這樣反復浸染7到8次,直到顏色滿意為止。

  在民間這種神秘靛藍灰酒發(fā)酵印染法,流傳很多有趣的故事:

  傳說民間有一對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壓逃出家鄉(xiāng),在一個蘆蕩里搭起了草房遮風避雨,并就地種糧糊口,日子過得很艱苦。一天他倆在田里干活,忽然走來兩個衣裳破舊的人,一個眉粗眼大,持著個破爛袋,一個是面目清秀,腰里掛著個寶葫蘆,開口就要討飯吃。這對夫妻二話沒說把準備自己吃的兩只黃面籠糕給了他們,自己餓著肚子。這倆人高興地邊吃邊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藍如寶,穿得化化爛,顏色依然好!边呑哌吶鱿略S多小草。

  冬去春來,這里長滿了許多草,鋤也鋤不掉,夫妻倆覺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這草是去年那兩個人撒下的,聽他們唱著說,可以染色,然后夫妻倆割下草,漚在兩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變藍了,但染不上色,心想這下可上了當。沒過幾天,晚上刮起了大風,剛睡下,門外有人敲門,說要借一宿。這對夫妻便起床開門點上油燈一看,是去年討飯的,看他們可憐就把客人留下來,安排他們睡在大缸上并鋪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墻多余的一袋石灰粉墊在草下做枕頭。小夫妻安排好,準備去睡覺。客人說今天我討了點菜,另一個說我葫蘆里還有點酒,咱們一起喝,說著就拿起酒喝上了,說來也怪,葫蘆里有倒不盡的酒,一會兒大家都喝醉了。半夜里他們酒性發(fā)作,把吃的酒菜都吐進缸里,并把當枕頭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兩個人用木棍一攪,挾起破袋和葫蘆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倆發(fā)現(xiàn)缸水變黃了覺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試染,拿出后很快布由黃變成藍色。丈夫便追上那兩人,問了個明白,他們說這種草名叫藍草,加上適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從此夫妻倆就開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后他們才知道原來那兩個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們專教窮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麗的青藍布衣。梅、葛兩仙發(fā)明的用灰酒發(fā)酵使藍靛還原的方法,在各地廣為傳授,后人便將梅、葛二位師傅尊為染布的祖師爺。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區(qū)染坊內(nèi)都掛上梅、葛二仙紙?。

  每逢年三十每家染坊都要祭祀梅、葛二仙,祭祀時除放上梅葛二仙紙?外,還要放上觀音、財神、家堂的板印紙碼及酒菜等,供奉結束后祭品一起燒化,染坊內(nèi)的師傅及幫手聚集一起開懷暢飲,祝!叭静几咨瘛背0椤T诤、湖北地區(qū)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和十月二十二日染坊內(nèi)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祈求“染仙”保佑,來年染出的布品質好、色度牢,故舊時的民間染坊常見墻壁上貼有“缸水調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詞幅。這是因為四季氣候不同,藍靛、灰酒的穩(wěn)定性差,按傳統(tǒng)配方下料,未必能使土靛順利還原,染坊師傅靠的是祖輩從實踐中總結的經(jīng)驗,并根據(jù)不同狀況調整缸中灰酒的比例,使每天染色達到最佳效果。據(jù)史料記載:梅福是西漢末年人,他曾任南昌尉(舊稱洪都),祭祀牌位上稱“漢洪都尉”。他是安徽壽春人,后棄官求仙,也稱“壽春真人”。葛洪是晉時人,因有戰(zhàn)功,被封為“關內(nèi)侯”,所以祭祀牌位上稱“晉關內(nèi)侯葛”,他是有名的道士和煉丹家。這兩位被后人奉為染布作坊“染布缸神”。明清以來,江蘇南通、蘇州等地染坊同業(yè)公所,在梅葛誕辰日祭祀拜壽。梅、葛二仙的故事雖然只是傳說,但也揭示出靛藍染色化學反應的科學規(guī)律。

  藍印花布以耐磨耐臟及透氣吸汗的特性深為農(nóng)家所喜歡。明末清初,人們逐漸把這種藍草印制花布直接稱為“藍印花布”。民間藍印花布歷代沿襲、傳承之風俗,表明藍印花布在農(nóng)家生活中所處之明顯地位和廣泛實用意義。光緒《通州志》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再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蹦贤ǖ貐^(qū)95%的農(nóng)村家庭應用自紡自織的白布印制成藍印花布,并做成各種生活用品。在近幾個世紀里,人們朝夕相處的惟一的花布,就是藍印花布。這種扎根在民間的青花布在民俗風情中體現(xiàn)出民族心理特征,成為農(nóng)民之間傳達和溝通內(nèi)心情感的媒介。

  清末民初,由德國、英國生產(chǎn)的人工合成靛藍進入了國內(nèi)市場,因其價格昂貴,僅在少數(shù)大城市使用,大部分染坊還使用自種自收自制的靛藍。民國時期,隨著合成靛藍大批量的生產(chǎn),國產(chǎn)化質量的提高,價格下降,人工靛藍越來越受到城鄉(xiāng)染坊的青睞,但在染色工藝流程上仍保持著灰酒發(fā)酵法。由于靛藍色素不溶于普通的水,必須利用還原劑的作用,使它溶解在堿性水中,成為隱色體,即黃色液體,才能被植物纖維所吸收。染植物從缸里取出,在空氣中氧化,就由黃變綠,由綠轉藍,由藍變青,又成為不溶性的色質。染色時不需要高溫。因此在當時較其他的染料,染色方便,色牢度好。

  民間藍印花布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至今尤為城市及白領群體所喜愛。在舊時它適用于民間的日用裝飾品,可做服裝、頭布、被面、布兜、包袱、門簾等。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民間印染工藝品審美觀念的提高,藍印花布由單面印花發(fā)展成為雙面印花,在印制的品種上由單色發(fā)展成復色,由印制小布發(fā)展成寬幅布,由純棉發(fā)展成印染真絲、棉綢等多品種花布面料。

  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染制而成,其圖案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如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ò骁U空后,經(jīng)過刷桐油加固,然后再用防染漿加水調成糊狀,經(jīng)過花版括在布上,待灰漿晾干后,投入缸內(nèi)染色。染成的布呈深藍色。曬干后,給人厚樸、沉實之感,故民間有人稱它“老藍花布”。染好后刮 去淺浮灰漿,為灰漿所封密處露出本色,灰漿塊面大的地方,灰層在染色的卷動中自然裂開,藍靛隨著縫隙滲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無法描繪的自然冰紋。即使出于同一個藝人之手,印出的紋樣也各有差異,顯出千變?nèi)f化。民間藝人高超技藝和獨特的藍印花布藝術風格,受到人們贊美。

  其制作過程如下:

  1、挑選坯布:農(nóng)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2、脫脂: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后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曬干待用。

  3、裱紙: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面粉自制漿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層熟桐油,待干后壓平使用。

  4、畫樣、替版: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扎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5、刻花版: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訂合在一起,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痰队描F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夾緊包扎而成?痰斗中笨趩蔚、雙刀、用鐵皮自制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shù)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贪鏁r紙板下墊季青樹板,它材質細嫩,不容易傷刀口,刻畫自如。銃紙板時下面墊的是“白果”樹墩,它材硬質松。

  6、上油: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晾干,經(jīng)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壓平待用。

  7、刮漿: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后卷布。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jīng)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豆粉加石灰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有時根據(jù)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ㄕ吵恚┮m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制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復雜時對版要準確,排版要自如。然后將刮有防染漿的坯布晾干。

  8、染色: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間,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腳,影響染色。然后把刮上漿的布松開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濕到漿料發(fā)軟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鐘后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并不斷轉動布面使其氧化均勻,根據(jù)面料的不同和氣候變化可調整下缸和氧化的時間。

  9、刮灰:出缸布曬干后灰堿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繃在支架上,用定制兩頭圓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傾斜45°用力適中刮去灰漿。

  10、清洗、晾曬:布經(jīng)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殘留在布面灰漿及浮色清洗干凈后晾干。因受到刮漿、染色、晾曬等工藝因素的影響,藍印花布的長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師傅用長竹竿將濕布挑上7米高的晾曬架上,晾曬時的情景十分壯觀。最后用踹布石將布滾壓平整。

  藍印花布有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二種,山東及東北等地區(qū)只有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接;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區(qū)藍白底花紋并用,白底藍花一般采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蓋版是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接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

  三、藍印花布紋樣構成及用途

  藍印花布的紋樣構成,因受到工藝的制約,所刻的花型都要受到斷刀的影響,民間藝人既要考慮到花版結實耐用,又要顧及到所刻花紋的形象特征。藝人們巧妙應用了大膽而夸張的手法,以意寫實,描繪大眾所喜愛的吉祥如意的意境,創(chuàng)造出許多淳樸稚拙、豐富多彩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形象,演繹《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等民間神話故事。在紋樣造型上,以藍底白花中的點、線為主,有時用純點構成紋樣。在白底藍花中,一般點、線、面交錯組合,紋樣大都是粗獷有力,其造型富有幻想,很多還保留了原始藝術的痕跡。它的紋樣組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瑣,給人以藍白美的享受。藍印花布紋樣的點,不僅有吉祥、多子多孫的意思,而且密集起來能當作虛線、虛面,它的線筆斷意連,富有方向感,對變化、動靜的表現(xiàn)較為強烈。

  藝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利用它的曲直、粗細、長短等變化,并結合不同的物象特征,靈活運用,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物象質感、結構感等。無論是風景、人物、動植物等都可以利用點、線、面來描繪形象特性,鏤刻成各種大小不同形狀,如菊花瓣、牡丹瓣、梅花瓣等等。它是把自然進行高度的提煉、概括,把自然形象規(guī)律化,通過加工整理,使花紋反映自然,但不受自然束縛。藍印花布圖案的構成,一般都是以折枝散花、團花、花草動物,采用二方和四方連續(xù)及單獨紋樣;對于被面、包袱、方巾等則采用框式結構與中心紋樣組合的形式進行定位設計,現(xiàn)按類型介紹如下:

  1、被面、墊被單:在各藍印花布產(chǎn)區(qū)印染數(shù)量最多,尤其在江蘇、浙江一帶紋樣最為豐富。被面呈長方形,分雙幅(民間稱“獨幅被面”)、三幅(民間稱“七幅頭”被面)、四幅(民間稱“九幅頭”被面)三種,由手縫拼接而成。雙幅被面僅有一塊花版,三幅、四幅被面花版都只有兩塊,中間一塊印二次,左右花板印四次。因傳統(tǒng)生活中夫妻睡覺都是穿腿而睡,所以花紋上下、左右都是對稱,其紋樣形式多樣,有定位設計、散花等。紋樣內(nèi)容豐富,主題鮮明突出,花紋多表現(xiàn)為吉祥順意。如:“鳳戲牡丹”、“獅子戲球”、“平升三級”、“連年有余”等。

  2、包袱:包袱布一般為正方形, 用1--2塊花版印染后拼接而成,紋樣大多是定位設計。有大小二種之分,小的邊長在1米之內(nèi),常用于走親戚、回娘家時包裹日用品。大號邊長有1.4米左右,用于包裹換季衣物及被子等物品。在北方小號包袱也可用作包頭,俗稱“方巾”,有時也作為嬰兒包裹布。為了便于包扎,其中一角還貼有裝飾布加固并連接包裝帶,這樣既結實又美觀;ㄐ头稚⒒ê投ㄎ辉O計二種,內(nèi)容大多表現(xiàn)“平安富貴”、“吉慶有余”、“富貴滿堂”等。

  3、帳檐:藍印花布帳檐呈長條狀, 是掛在蚊帳前面作裝飾專用的。紋樣結構大多分為三組,中間為主題,兩邊為對稱或均衡,有的下方編織抽須。圖案為“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鳳戲牡丹”等。

  4、肚兜、圍裙:在江浙一般是罩在兒童衣服外面,使其不被口水、食物污染。孩童夏天也貼在胸部,有保暖之效。在山東等地也有少婦帶在胸前,作為護胸使用。圖案由中心及邊紋組成,有“二龍戲珠”、“長命百歲”,寓意兒童平安成長,大人吉祥如意等。

  5、枕巾:呈長方形,系枕頭護布,有時農(nóng)家也作面巾使用。舊時枕頭有“扁枕”,還有藍印花布“方枕”,枕頂上都用絲綢刺繡。紋樣由主花形及上下對稱圖形構成,其風格清新宜人,花布紋樣有動物、植物、文字等。

  6、頭巾:一般邊長在60厘米以內(nèi),在民間常用于圍扎頭上,夏天防曬,冬天保暖,有時二層拼接中間加絮后也可當座墊。由于幅面較小,紋樣結構比較簡單,大多為梅花、葡萄、雙魚、喜慶等。

  7、門簾:掛在內(nèi)屋門上, 以示內(nèi)外有別,圖案有主花紋、邊紋構成;形式多分為獨幅、二幅兩種,少數(shù)也有三幅短門簾。江蘇地區(qū)還用小被面或散花布當作門簾;湖南、湖北地區(qū)以花瓶紋樣最多,如“平安如意”、“吉慶平升”等。紋樣吉祥,深受百姓喜愛。

  藍印花布的紋樣題材和內(nèi)容上,一般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以幾何學的點、線為基本元素,采用自然現(xiàn)象中不同形體,如日月形、波浪形、回旋形,并應用生活中常見的魚鱗、蛇皮及手工編織紋,以變化的手法組成多種幾何紋樣。這種形象生動、結構簡潔的形體紋樣,是勞動人民長期生活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在藍印圖案中,植物是圖案創(chuàng)作應用最廣的一種。藍印植物花卉形象優(yōu)美,風格獨特,含有吉祥之意。

  在紋樣設計中,根據(jù)不同的要求,抓住植物的特性,以刀代筆,刻畫出豐富多彩的梅蘭竹菊、牡丹葫蘆、蓮花葡萄、三多圖(仙桃、石榴、佛手),還有植物和動物組合紋樣,如松鶴延年、鴛鴦戲荷、喜鵲登梅、蝴蝶蘭花、鳳戲牡丹、松鼠葡萄等。在藍印紋樣中的動物圖案也深受百姓喜愛,如龍鳳呈祥、鶴鹿同春、連年有余等。在被面包袱紋樣的構成中,以適合紋樣為中心,以單獨紋樣為主花型,形象生動地穿插人物造型,以及各種花草圖案、邊角紋樣組成一幅上下對稱、左右均衡的圖形,如麒麟送子、平升三級、喜慶有余、五福捧壽、福在眼前、喜上眉梢等。這些圖案有不少以諧音和隱喻來表達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激勵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tài)。如果說紡織業(yè)是當時物質文明的話,那藍印花布紋樣就是象征精神上一種文明。

  明清以來隨著藍印花布品種的不斷增多,紋樣的更加豐富,老百姓對這種自織自染的民間工藝更加喜歡。為了不斷滿足大眾消費的需求,民間藝人們相互競爭,設計了一批又一批深受百姓喜愛的藍印花布紋樣,他們有江蘇蘇州李燦記、南通的程家染坊、山東臨沂曹繼勝、楊萬林等。經(jīng)過了幾代人乃至十幾代藝人的不懈的努力,使藍印花布紋樣品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被面、包袱布的框架紋樣設計基本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其造型絕大部分采用了吉祥圖案,使畫面中的內(nèi)容和形式巧妙結合,讓老百姓觀之悅目,聽之悅耳。這些紋樣大都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例如:

  龍鳳呈祥----中國古代把龍象征權威、尊貴,其儀態(tài)萬千,鳳則象征美麗、仁愛。二者結合在一起用以歌頌太平盛世,也作為民間結婚之喜,富貴、吉祥的祝愿。

  五福捧壽----五個蝙蝠圍著一個篆體壽字組成的圖案。民間把“五!苯忉尀楦!⒌、壽、禧、財。

  百鳳朝陽----傳說鳳鳥原是一種簡樸的小鳥,它終年勞動, 曾在大旱之年以勞動的果實拯救了瀕于餓死的各種鳥類,眾鳥為了感謝它的救命之恩,各自從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獻給鳳鳥,從此鳳鳥便成了一只極美麗、高尚、圣潔的神鳥,被尊為百鳥之王。民間以百鳳朝陽象征喜慶的生活。

  福在眼前----用蝙蝠和銅錢組合而成。

  鳳戲牡丹----鳳是百鳥之王,牡丹是百花之王,二者都是祥瑞之物,象征著富貴和幸福。

  二龍戲珠----由兩條龍和寶珠組成。傳說龍珠是一種珍寶,可避水火,龍是吉祥動物。此圖象征吉慶、吉祥、富貴。

  福壽雙全----蝙蝠、仙桃組成的圖案, 寓意福壽雙全。

  喜慶有余----用戟(兵器)、磬(樂器)和魚作圖案,諧音,表示豐衣足食、年年有余。

  金玉滿堂----用多條金魚組成圖案,表示富貴有余、金玉滿堂。

  麒麟送子----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是祥瑞的征兆,一童子騎在麒麟背上手持蓮如意,寓意人們早生貴子,早得幸福。

  獅子滾繡球----獅子有威嚴的外貌,在古代被視為護法者,獅子滾繡球組成的圖案在民間被視為喜慶的象征。一般新婚之喜時要染一條這種題材的被面。

  鯉魚跳龍門----用鯉魚和龍門組成圖案,在民間示意長輩們希望子孫好好學習,望子成龍,吉祥如意。

  喜上眉梢----用喜鵲與折枝梅花作圖案,取喜鵲與梅花作諧音,表示喜訊即將到來的意思。

  鹿鶴同春----鹿同鶴在民間都寓意長壽不老。

  和合二仙----在民間有多種傳說,主要寓意是夫妻恩愛。在農(nóng)村還流傳著新婚之夜蓋和合被的習俗。象征白頭偕老,和合一輩,生活幸福。

  劉海戲金蟾----劉海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用計謀降伏了修行多年的金蟾,賜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寓意發(fā)財致富。

  平升三級----在花瓶內(nèi)插三支戟,寓意平升三級。

  三多圖----用佛手、桃子、石榴象征多福、多壽、多子。

  四季如春----用梅、蘭、竹、菊寓意生活幸福,好景長在,四季如春。

  富貴平安----花瓶內(nèi)插上牡丹花,平(瓶)插牡丹象征富貴平安。

  這些圖案內(nèi)容,大都在民間長期流傳,表達廣大農(nóng)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體現(xiàn)他們的審美需求,多為廣大農(nóng)民所熟悉和喜愛,特別能在他們思想感情上喚起共鳴。藍印民間藝人,一般都來自普通的群眾,雖未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但他們在作坊中相互切磋,對民眾的愿望是了解的,對作坊是熱愛的。因此在作品上沒有一點哀怨、悲觀的灰色調子,如“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主流圖紋都是健康、樸實的。我在民間采風中多次了解到,藍印花布不僅是農(nóng)家日用品,更是他們的精神寄托。雖然他們當時處于社會較低地位,大多數(shù)不識字,但依舊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向往著美好姻緣、多子多福,向往著狀元及第、福壽雙壽,把一生美好的愿望都通過這藍印花布上的紋樣傳遞表達出來。

  1988年我在收集藍印花布時碰到一位老奶奶,她家有一塊祖?zhèn)鞯乃{印花布被面“狀元及第”。聽說我的來意后,她翻箱倒柜把這幅被面拿了出來,并動情地說:“我家祖輩不識字,傳說有這種紋樣的被面,家中就有人能考取大學中狀元。今年,我的孫子考取了大學,我家的心愿終于實現(xiàn)了!鳖愃七@樣的故事在民間采風時碰到很多。這些印有吉祥如意的被面、包袱、頭巾、墊被單,不只日用,還有的作為壓箱底之用,以寄托世世代代人的情感和希望。

  明清以來藍印花布已成為風靡全國的染織手工藝品,中國藍印花布布衣天下,主要產(chǎn)地分別在江蘇的南通、蘇州、徐州,浙江的嘉興、蕭山、桐鄉(xiāng),湖南的常德、鳳凰,湖北的武漢、天門,山東的臨沂、濰坊,還有河南、河北、四川、山西、陜西以及東北各省等,并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風格。

  南通地區(qū)藍印花布紋樣,吸收了蘇州紋樣的精髓,并融進了刺繡、剪紙等同類民間藝術的優(yōu)秀圖形,品種多,形式廣,集人物、動物、植物、幾何等為一體,圖形分藍底白花、白底藍花、藍白底相交的多種藝術風格,在簡單的藍白兩色中,創(chuàng)造出千變?nèi)f化的藝術造型。經(jīng)張仃大師鑒定,南通地區(qū)保存及收藏的藍印花布,花型之多、藝術水平之高能代表中國藍印花布總體水平。

  浙江地區(qū)的藍印花布風格接近江蘇,圖案豐富多彩,風格樸實大方,造型清新秀美。湖南藍印花布紋樣,被面以豐富的鳳凰造型為特色,以花瓶門簾為代表,紋樣結構嚴謹。山東以植物小花草為特色,紋樣簡樸粗獷,以藍底白花為主要形式。民間花版藝人在交流中不斷吸收當?shù)氐拿耖g特色,在傳播中得到提高,在競爭中相互取長補短,使藍印花布的藝術不斷發(fā)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四、藍印花布的現(xiàn)狀與未來

  民國以來,隨著外來“洋布”沖擊和國外染料進入國內(nèi)市場,傳承了幾百年的藍印花布,被認為色調單一、粗俗鄉(xiāng)氣而逐漸被淘汰。民間花擔藝人根據(jù)農(nóng)家要求把藍印花布的花版改進后,用色彩套版印在棉布上,在民間稱五彩花布,受到民眾喜愛。20世紀五、六十年代,江南及其它地方的藍印花布作坊,已基本停業(yè)。而一江之隔的南通,由于外來的沖擊和影響相對少一些,各鄉(xiāng)鎮(zhèn)還保留著一部分藍印作坊,但生產(chǎn)量日趨減少。公私合營后,分散在各地的小染坊,合作成為國家、集體印染廠,各染坊的民間藝人相繼集中,統(tǒng)一安排,各顯其能,使傳統(tǒng)染色工藝及作坊的形式得以傳承。

  江蘇南通是全國少數(shù)保留手工生產(chǎn)藍印花布的地區(qū),上世紀70年代發(fā)展為三個生產(chǎn)區(qū),生產(chǎn)藍印花布人員為300多人。產(chǎn)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外貿(mào)訂貨會,受到日本及東南亞客商的青睞。當時生產(chǎn)的品種主要是南通地區(qū)傳統(tǒng)小布,門幅為1.1市尺,長度11碼和13碼,雙面印花,花型都是民間傳統(tǒng)紋樣,日產(chǎn)小布約200多匝,為適應日本的銷售市場,從80年代起開始生產(chǎn)藍印花布寬幅布料,門幅為2尺7寸,長度為7.5米和12米,花型為現(xiàn)代圖形和傳統(tǒng)紋樣,產(chǎn)品90%以上銷售日本,特別受到了日本客商“雪江堂”久保麻紗的喜歡。這些土布在日本制作成適銷對路的服飾、包類等工藝品,受到當?shù)孛癖姷臍g迎,銷售量不斷增長,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80年代末。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民眾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經(jīng)濟生活明顯改善,久違了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又出現(xiàn)在國內(nèi)市場,受到國人的喜歡,F(xiàn)代南通藍印花布系列產(chǎn)品也頻頻出現(xiàn)在全國各種工藝美術博覽會、展銷會上。南通的土布在出口的同時,由工藝美術公司組織工藝美術研究所、旅游工藝品研究所及各工藝印染廠的專業(yè)人員,開發(fā)設計了一批適合于現(xiàn)代家庭生活需要的服飾、臺布、壁掛、鞋帽、包袋和工藝品系列,作品曾多次榮獲國家金獎。

  藍印花布除銷售日本外,還銷往國內(nèi)各大城市及臺灣地區(qū)。南通當代藍印花布研究、開發(fā)、生產(chǎn)又一次影響全國藍印花布的原產(chǎn)區(qū)。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先后恢復傳統(tǒng)藍印花布生產(chǎn),并出版了有關紋樣資料,這對弘揚藍印花布藝術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隨著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原國營、集體的工藝美術研究所、印染廠相繼解體,民間藍印花布私人作坊又不斷出現(xiàn),但生產(chǎn)規(guī)模已不如以前。

  據(jù)初步調查,目前藍印花布生產(chǎn)狀況為:南通地區(qū)藍印花布作坊有9家,藍印花布藝術館1個,從業(yè)人100多人;浙江地區(qū)先后恢復了3家;湖南地區(qū)(包括夾染在內(nèi))有藍染作坊2家;湖北有2家;臺灣地區(qū)由臺灣手工藝研究所馬芬妹女士牽頭負責,恢復藍染并計劃開發(fā)藍印花布產(chǎn)品。山東平邑縣城四村侯欽忠家六代祖?zhèn)魉{印花布染坊,至1958年停業(yè),去年來南通考察準備恢復生產(chǎn)藍印花布,但苦于無銷售渠道,也在等待觀望之中。

  中國藍印花布的發(fā)展正面臨著困難時期,民間印染方面的專業(yè)人才也處于青黃不接階段,藍印花布藝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在歷史上流傳時間之長,普及面之大,影響之深,是其它染織藝術無法相比的。今天我們對藍印花布的研究,就是為了繼承和弘揚藍印花布藝術。

  我們應當把一大批散落在民間并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藍印花布圖案及其工藝流程保存下來,加以整理、出版;通過創(chuàng)辦藍印花布專業(yè)博物館,來展示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染織藝術,并不斷研制和開發(fā)新品,為國內(nèi)外藍印花布愛好者提供學習、欣賞、研究和購物的一體化服務。隨著時間的飛速發(fā)展,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及民眾素質不斷提升,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民間印染專業(yè)人員的繼續(xù)努力,研究人員不斷探索,藍印花布這一民間工藝產(chǎn)品將會越來越顯示它的獨特藝術魅力。

 

  • 訂單如潮
  • 發(fā)現(xiàn)好貨
  • 孔雀云展
  • 小哥找布
  • 每月新品
  1. 小哥找布服務已上線,海量面料觸手可得!

          出差成本高、采購成本高、時間成本高,采購商找面料太難了!別急,全球紡織網(wǎng)小哥找布服務,找布快,價格準,服務優(yōu),助您快速完成訂單。
          小哥找布服務是中國輕紡城數(shù)字化轉型升級配套服務,小哥找布服務是中國輕紡城數(shù)字化轉型升級配套服務,助力…

熱門文章
沒找到想要的產(chǎn)品? 點擊立即發(fā)布采購

62萬供應商為您 免費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