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ThuringiaVogtIand紡織學院的AndreasNeudeck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組正在研制一種工藝,能使基層織物結構局部導電,與傳感器和激勵器相結合,在紡織品服裝表面形成微電系統(tǒng)。
這一技術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用提花織造、經編、針織、編織或刺繡等傳統(tǒng)的技術在聚酰胺纖維上沉積銀金屬作為基層結構;然后基層結構的母體要經過電偶和電化學處理改變導電性和表面特性。
經過處理,基層導電率可以提高3倍,借助微電子技術和傳感器技術即可完成功能上的需要。以這種機織結構和特種纖維結構為基礎,研究小組成功地開發(fā)出織物光源。在篩網印花中,借助于含有銅的微囊密封硫化鋅顆粒色漿把彩色圖案印在織物上,這些顆粒經過織物電極的激發(fā)就可以發(fā)光。 (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