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之一,著實令海南島上的100多萬黎胞高興: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重視。
據古代典籍記載,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島便出現了樹皮布,包括宋代《太平寰宇記》、元代《文獻通考》和清代《黎歧紀聞》等書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績木皮為布”的記載。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教授曾給“樹皮布”下了一個定義:樹皮布是一種無紡織布,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制成的布料。也就是說,樹皮布不是紡織品,但它有力地見證了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發(fā)展的過程。
1931年和1932年,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曾兩度到海南黎族聚居地進行田野調查,在他的專著《海南島民族志》中寫到了“海南島的布……,用樹皮經搗擊后做成的”。1909年,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也陳列出海南樹皮布。
之所以要申報保護,是因為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簡陋的文化館里,陳列著一件收集于解放初期的用樹皮布制作的樹皮被,上面落滿了灰塵,蟲蛀斑斑。
瓊中分管副縣長林海云對此深表無奈:由于缺乏文物保護資金,縣里一直沒有建成一間像樣的文物陳列室,但愿借此機會,能獲得更好的保護。
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長高澤強說:“如果保護不善,樹皮做成的東西很快就爛掉的,對樹皮被和樹皮衣的保護迫在眉睫!
樹皮布是怎么制成的?據介紹,歷史上的樹皮布往往用見血封喉樹和厚皮樹的樹皮或蓖麻制成,并以此為衣物原料制作樹皮被和樹皮衣。海南大學周偉民教授經過研究后發(fā)現,大約3000年前,海南的黎族使用過一種工具叫做石拍,用它來拍打一些植物的樹皮,可以做成樹皮布。
據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xiāng)一帶的黎胞介紹,他們的樹皮被一般用蓖麻的纖維做成。具體做法是:把蓖麻采回來經過拍打后,把整張樹皮剝下來,然后去掉最外層的皮,用里面纖維含量最多的部分制成樹皮被。在農閑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做,制成一張樹皮被大約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隨著社會的進步,樹皮布早就遠離了人們的生活。高澤強認為,大概到了明代,海南沿海地區(qū)已經不再使用樹皮布;中部黎區(qū)則大約使用到清代以后。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樹皮布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