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的發(fā)明距今已有120余年的歷史了。愛迪生于1879年將棉紗進行碳化而制成最初的碳纖維。當時是將其作為電燈泡的燈絲,因其質脆易碎,后由鎢絲取代,但碳纖維的低密度、高模量、耐高溫等特性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目前已形成了以粘膠、腈綸和瀝青三種材料為基材的三大類碳纖維。近年來,有人采用聚乙烯、聚酰胺和酚醛制取碳纖維,或以低分子碳氫化合物通過熱裂解得到氣相沉積須晶狀碳纖維。
碳纖維是指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纖維。它的直徑只有6-8微米,是由許多微晶體堆砌而成的多晶體,微晶體的厚度為4-10納米,長度為10-25納米,每個微晶體由約12-30個層面組成。結構類似石墨,其軸向的強度和模量均比石墨高得多,而徑向強度和模量比石墨相對較低。
由于至今尚未找到一種能夠溶解碳的溶劑,要使碳熔融必須在100個大氣壓和3800℃以上的高溫時才能實現(xiàn),所以,目前還不能沿用合成纖維的生產方式由元素碳直接制成碳纖維。而只能從有機纖維的碳化來制取。工業(yè)化生產以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產品質量最好,其產量約占碳纖維總產量的90%左右,生產條件相對簡便;用粘膠纖維絲制造高強度碳纖維,生產條件苛刻,故產量已逐步減少;瀝青基碳纖維性能較差。但生產成本低,處于發(fā)展之中。根據(jù)不同的使用要求,采用不同的碳化溫度,碳纖維可分為三種類型:
(1)普通型碳纖維 它是指在900一1200℃下碳化得到的碳纖維,其強度和彈性模量都較低,一般強度低于1.98N/tex,模量小于134.62N/tex。
(2)高強度型碳纖維 它是指在1300-1700℃下碳化得到的碳纖維,它的強度很高,可與芳綸1414相媲美。達到2.84N/tex,模量約為138.42-166.10N/tex。
(3)高模量型碳纖維 又稱為石墨纖維,它是指在碳化后再經2500℃以上高溫石墨化處理所得到的碳纖維。它具有較高的強度,約為2.17N/tex,模量一般高達171.07N/tex以上,有的甚至高達327N/tex。
碳纖維具極佳的耐熱性和耐高溫性(可耐2000℃高溫),熱膨脹系數(shù)幾乎為零。它的升華溫度高達3650℃左右。但在空氣中當溫度高于400℃時即發(fā)生明顯的氧化。碳纖維還具有自潤滑性,其摩擦系數(shù)小,耐磨性能好,耐沖擊性強。碳纖維的耐腐蝕性高于玻璃纖維。在金屬中加入碳纖維制成的復合材料,可大大提高其耐磨性,抗沖擊性和耐疲勞性,而重量卻輕得多。
碳纖維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將其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或陶瓷等基體中作為復合材料其主要用途有:
(1)在宇航方面它是制造宇宙飛船、航空飛行器、運載火箭等作固體發(fā)動機殼體、衛(wèi)星殼體、衛(wèi)星支架結構和連接支架等的重要結構材料。
(2)在航空方面碳纖維復合材料是高速飛機、直升飛機和大型客機的骨架材料和結構材料,可用作飛機機倉地板、減速板、直升機漿葉、機翼、剎車片等。
(3)在軍事領域主要用作導彈和潛水艇的結構材料,及防雷達偽裝罩等。
(4)在交通運輸方面,用作車身、車輪、卡車大梁、傳動軸、減速器、發(fā)動機翼和小船桅桿等骨架。
(5)在土木建筑方面,如超高層建筑,外墻摻入碳纖維的混凝土不僅強度高、重量輕,而且防水、抗震能力強。橋墩、地下停車場、橋梁等可用碳纖維做材料加固或修補。
(6)在醫(yī)療和體育方面主要用于醫(yī)療器材、人造關節(jié)、網球拍、高爾夫球桿、釣魚竿、跳高撐竿及登山探險裝置等。
(7)在機電方面用于特珠要求的軸承材料、耐磨部件、氣體離心機的轉子,超高壓輸電架空線、大容量計算機信息庫等。
(8)在紡織機械方面有自動針織橫機的滑塊、劍桿織機的劍桿頭和劍桿帶、軸承、凸輪、齒輪、活塞等零部件,其耐磨度和強度得到顯著提高,且重量輕。
來源:北京科技之窗
· 抗紫外線纖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