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wǎng)上海12月29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海交大科研人員研究的“納米氧化鈦抗紫外纖維”項目今天通過了上海市科委組織的專家鑒定。這一項目將為化纖紡織行業(yè)的升級換代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復合材料在功能化和高性能紡織品等諸多領域的產品開發(fā)進程。
研究和開發(fā)防紫外線的功能性織物,以增加人們對日益增強的紫外線輻射的抵抗,已經(jīng)成為國際化纖紡織業(yè)的重點。據(jù)統(tǒng)計,世界功能紡織品的需求量超過500億米,我國功能紡織品的需求量近50億米。目前,我國的功能紡織品的缺口很大,產量不到整個紡織行業(yè)的5%。中國加入WTO后,紡織品的出口量會逐步增大,高檔次的功能紡織品將無疑是供不應求,盡快研制發(fā)展功能聚酯纖維并開發(fā)系列功能紡織品,具有很大的社會與經(jīng)濟效益。
傳統(tǒng)的抗紫外紡織品主要通過添加抗紫外添加劑共混熔融紡絲處理或進行表面整理得到,共混熔融紡絲法是目前制備功能性纖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將抗紫外添加劑與成纖聚合物共混并一同進行熔融紡絲,常用的抗紫外添加劑多為有機化合物,容易產生化學性過敏,不同程度地存在毒性及刺激性等問題。近年來逐步發(fā)展為采用無機紫外線遮蔽劑。在所有無機紫外線遮蔽劑中,納米TiO2具有較高的化學穩(wěn)定性、熱穩(wěn)定性、非遷移性、無味、無毒、無刺激性,使用安全,尤其是吸收紫外線能力強,對UVA區(qū)和UVB區(qū)紫外線都有屏蔽作用,可見光透過率大,因此納米TiO2很快登上世界抗紫外材料的舞臺。
本項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氧化鈦與聚酯原位聚合方法制備納米 TiO2/ 聚酯復合材料,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納米顆粒在高聚物中的納米級分散,不僅提高了紡絲效率,而且使材料的力學、熱學性能得到了較大提高,織物的紫外線屏蔽指數(shù)大于50。這種功能纖維可廣泛應用于生產帳篷、遮陽傘、夏季女裝、野外工作服、訓練服、運動服、窗簾織物、廣告布等,紫外線透過率小于3%。由于這項技術使抗紫外織物對紫外線輻射不僅具有反射作用,而且還有強烈的選擇、吸收,將紫外線能量轉換成熱能或其他無害低能形式,予以釋放或消耗,因此,具有防暑、隔熱、觸感涼爽的性能,特別適宜織造高檔T恤衫、運動服、訓練服等夏季涼爽面料。
本項目同時獲得國家十五科技攻關“納米TiO2抗紫外纖維制備技術”、上海市納米專項“高聚物/納米復合樹脂功能材料開發(f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