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2007年煙臺首屆春季品牌服裝暨蘇杭絲綢博覽會經(jīng)歷了10天的展銷后,終于鳴金謝幕?墒,在滿載而歸的市民隊伍里,手持絲織品的市
民卻并不多見。與非絲綢面料的春季品牌服裝的火爆銷售場面相比,從來都是作為服裝博覽會主角之一的絲綢,遇到的卻是顧客稀疏的冷清局面。
正逢換季
品牌服裝顧客爆棚
15日,是本屆博覽會的最后一天。記者在國際會展中心的博覽會現(xiàn)場看到,大廳內(nèi)人頭攢動,服裝攤點前擠滿了前來購物的顧客,很是熱鬧。特別是來自上海、福建等地名牌服飾的攤位,更是被顧客圍得水泄不通,攤位的服務(wù)員也都忙得不亦樂乎。
“今天下午博覽會就結(jié)束了,通常這個時候的服裝折扣厲害,特別便宜,過來碰碰運氣。”剛剛擠出了人群的王女士對記者說:“你看,我買的這件衣服比商場里的便宜五十多塊。”
在一家男裝攤位前,50多歲的曲女士正在跟攤主板討價還價,在得到“謝絕還價”的答復(fù)后,她還是毫不猶豫地給老伴和孫子各買了兩套衣服。她告訴記者,博覽會上服裝款式多,選擇余地大,在這里買衣服比逛街省力多了。她只用了一個上午,大多數(shù)感興趣的品牌都看遍了,覺得質(zhì)量不錯,價格也實惠。記者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像曲女士一樣,手里提著好幾個購物袋,還在各攤位前駐足觀看,留連忘返。
絲綢賣得艱難
十天賣了不到兩匹綢
雖然春季品牌服裝與蘇杭絲綢同為本屆博覽會的主角,可記者轉(zhuǎn)遍展廳后發(fā)現(xiàn),夾在數(shù)百家服裝攤位中的10多個絲綢攤位,無論如何也讓人產(chǎn)生不了兩者平分秋色的感覺。相反的,絲綢攤位倒是和博覽會上的另類———小吃攤點一樣,成了這個“服裝大集”的配角。
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杭州一家絲綢公司的王老板和助手站在攤前,吆喝著他的絲綢面料。不過,盡管王老板宣傳得十分賣力,可多數(shù)顧客只是在其攤前稍稍停留,就轉(zhuǎn)到別的攤位去了。
看著其他服裝攤位前顧客成群,王老板心里很是上火。他很無奈地對記者說:“我早在2月份就把這個攤位給預(yù)定了,本想大賺一筆,可沒想到今年煙臺的老百姓對絲綢興趣不大。博覽會的10幾天里,我賣了還不到兩匹綢緞。”
與王老板相比,有的絲綢攤位的銷售情況更不如人意。正準(zhǔn)備收攤的李老板說:“我是第一次到煙臺參加這種大型的博覽會。與杭州本地的絲綢博覽會相比,這里的情況真是出乎意料。前幾日在杭州的絲綢博覽會上我都賣了幾十匹,可來煙臺都來10多天了,連一寸絲綢也沒有賣出去。這是怎么回事?”
絲綢失寵
不僅僅是因為價格
絲綢產(chǎn)品在博覽會為何這么不受青睞?李老板的疑問是絲綢商們最想知道的。“絲綢面料那么漂亮,怎么不買點回去做衣服?”面對記者的詢問,一位20多歲的小姑娘笑著回答說:“我們這個年齡誰還用絲綢做衣服?絲綢衣服不如純棉的衣服顯身形,還容易起皺,關(guān)鍵是一般的場合穿起來和周圍環(huán)境不相符,不實用。”
時髦的小姑娘不喜歡絲綢還能理解,畢竟綢緞盛行的“花樣年華”已經(jīng)是上個世紀(jì)的事情了。可據(jù)記者觀察,在當(dāng)天的博覽會上,中老年女士對絲綢的購買欲望也不是很大 ,原因主要是她們認(rèn)為不實惠。專程從福山趕來的50多歲的李女士告訴記者:“比較了好幾遍,絲綢還是有點貴。一尺普通絲綢要60多塊錢,做一件上衣怎么也得二百多塊錢,不如買件純棉的,穿著舒服還省錢。”
“作為國粹的絲綢在本屆博覽會上不被看好,我覺得倒不是它自身出了問題,也與價格關(guān)系不大。”說起絲綢失寵的原因,來自福建經(jīng)銷襯衣的楊老板分析:“主要是現(xiàn)在人們選擇服裝的余地越來越大了。今天不同以往,服裝的面料現(xiàn)在太豐富,滌綸、尼龍、亞麻、棉線以及混合面料應(yīng)有盡有。隨著化工和紡織技術(shù)的提高,它們的色澤、手感以及舒適度、吸水性都不比絲綢差,價格卻比絲綢便宜多了。這些因素也分走了人們對絲綢的注意力。”
準(zhǔn)備離開煙臺時,10天都沒有開張的李老板對記者說:“經(jīng)營絲綢是我的主業(yè)?纯唇衲甑男星椋艺娌恢烂髂赀敢不敢來。不過,雖然絲綢沒有賣出去,但是煙臺人的購買力我是看好了。如果明年再來的話,我會做兩手準(zhǔn)備,品牌服裝和絲綢一起搞,以挽回今年的失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