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嘉年華、非遺博覽會、非遺手工藝品交易博覽會,各種形式的非遺展覽近年來頻頻現(xiàn)身于公眾視野。然而非遺展覽熱能否帶動非遺走向市場化?各類非遺展覽能否真正宣傳非遺的文化內(nèi)涵?非遺展覽能否改變目前的非遺現(xiàn)狀?非遺展覽將把非遺帶向何方?
非遺展上的熱鬧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作為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重要一部分,其所蘊涵的文化價值遠遠高于其工藝價值。為了搶救和傳承,人們賦予這些民間文化一個更具意味的稱謂—非遺。這些技藝不僅表現(xiàn)了群眾的審美愛好,并且凝結(jié)了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這些蘊涵著豐富文化底蘊的手工藝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現(xiàn)代人的喜愛和追捧,展會中非遺產(chǎn)品的銷售也越來越火爆。
近幾年,隨著政府部門的大力宣傳與扶持,越來越多與非遺相關(guān)的展覽相繼舉辦。如近期剛剛結(jié)束的潘家園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手工藝品交易博覽會和中華世紀壇舉辦的廣東省民間工藝大師精品展等,這些展覽都是向民眾宣傳非遺的絕好平臺,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了這些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
活潑的毛猴、活靈活現(xiàn)的皮影人物、精雕細琢的牙雕擺件,這些都是各大非遺展中的?停瑫r也是廣受大眾喜愛的暢銷品。形式多樣的非遺工藝品讓收藏變得趣味橫生,也讓大眾的收藏品類豐富了起來。眾多非遺展中盡管牙雕、刺繡等手工藝品的銷售價格并不低,但購買收藏的人卻并不在少數(shù)!跋噍^于機械生產(chǎn),手工制作的物件除了更具收藏價值之外,還總有一種溫暖在里面。”一位在潘家園觀看非遺手工藝品展的觀眾對北京商報記者說道。
在潘家園非遺手工藝品展覽交易會現(xiàn)場,料器展臺前擠滿了觀看購買的人,北京料器第七代傳承人劉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料器是為宮中妃嬪們打造首飾用的,因其具有宮廷背景且造型多變,所以這項工藝放在當下同樣廣受歡迎。”
除了料器,在各大非遺展會中其他非遺手工藝品同樣廣受歡迎,這與其本身的特性有關(guān),非遺技藝精巧且每件成品都是獨一無二,使其擁有了收藏的基礎(chǔ),同時還能滿足人們懷舊的情結(jié)。但純手工制作也是一把雙刃劍,也正因為這些作品大多工藝復(fù)雜且不能市場化運作,所以面對付出多、產(chǎn)出少的現(xiàn)狀已經(jīng)很少有人愿意踏下心來傳承技藝。從非遺技藝的制作時間上來看,民間手工藝術(shù)品的用時根據(jù)規(guī)格不同少則幾日多則幾月,產(chǎn)品比較少。從另一方面看,在政府的扶持和眾多非遺展會的催化作用下,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非遺工藝,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愿意將非遺工藝品作為其收藏的一部分。因此,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非遺展會推高了大眾對非遺工藝品的需求。
各大非遺展“表里不一”
最近幾年,非遺通過宣傳走近百姓,成為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匯,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一直以來都是很多人關(guān)注的話題。雖然越來越多的非遺展會帶動了市場的火熱,但現(xiàn)在各地都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打著非遺牌子的展覽,然而有些所謂的非遺展覽最后卻多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雜貨賣場。
幾個月前,北京地壇公園舉辦的非遺博覽會雖說市民參與程度很高,但魚目混雜也是給人最深的感受,賣舊書的、賣音像制品的、賣零食的,還有賣扣子等小商品的,當然還少不了在廟會大集上的?脱蛉獯,燒烤的烏煙瘴氣,伴隨著各種雜亂的吆喝。現(xiàn)場掛著剪紙的攤位上,只有地上擺著一摞剪紙窗花,而攤位上卻堆滿了各式手串、項鏈、鑰匙扣。本是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非遺展卻變成了人來人往的“雜貨大集”。用其他展位的招商來補貼免費的非遺展位也成為近幾年眾多非遺展的通病?磥怼胺沁z”這個筐真是什么都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