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南京六合區(qū)高級中學附屬雙語學校通知要求每一位學生在新學期必須訂購11件新式校服,而在去年這個時候,學校也要求每個學生訂購了兩套新校服,到現(xiàn)在校服還是新的。學校對此解釋說,推行校服利于學生養(yǎng)成勤儉樸素的美德,校方絕不賺一分錢回扣。
我們的學生喜歡穿校服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不久前,就有一份對部分中小學的調(diào)查顯示,約七成以上的學生不喜歡穿校服。筆者以前是中學教師,我深深知道,當前有許多學校與老師,為了讓學生穿校服,除了教師進行苦口婆心的動員之外,學校還通過規(guī)章制度來明確,對不穿校服的學生進行批評處理等。盡管如此,我們許多學生仍然把穿校服當作是“沉重的負擔”。我想,這些都反映出當前校服與學生個性相悖的現(xiàn)實,這應該引起人們的思考。
想想也是,當前中小學生所穿的校服,顏色、款式多是由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或?qū)W校領導來決定。這種整齊劃一的穿著,往往是代表著教育部門和學!敖y(tǒng)一管理”的意愿。而我們的中小學生,正值個性成長發(fā)育階段。其個性的發(fā)展,需要自由的多元的成長環(huán)境,還需要多維的審美視角。其實,為什么不讓學生穿上自己喜歡的得體大方的服裝,然后用各種不同的校徽、校章來標志不同的身份呢?這樣,則可以革除校服單調(diào)、乏味的弊端。實際上,素質(zhì)教育講究的是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需要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都說教育講究“以生為本”,可為什么不去尊重這一年齡段孩子生動、活潑、開放的天性,連對學生穿什么衣服,也不愿意留給學生自己選擇呢?
不能忽視的是,當前由地方教育部門與學校統(tǒng)一校服的做法,還帶著其他負面效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當前,各地的校服價格多由教育主管部門或?qū)W校來與商家敲定,這實際上就形成了某種壟斷,許多地方的校服價格已經(jīng)遠遠高于同類產(chǎn)品的市場價格,給許多家庭帶來不小的經(jīng)濟負擔。而且,一旦學生轉(zhuǎn)校,原來的校服又不能穿,這是一種浪費。
比如此次南京這家學校一次就讓學生訂購11件新式校服,而且這樣的校服還是年年“換”,學校還稱這樣的“校服消費”是為培養(yǎng)勤儉樸素的美德,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而且,一些家長也認為,孩子發(fā)育很快,這樣的校服,很快就不能穿,造成極大的浪費。可見,這樣的“校服消費”恐怕就是說成“奢侈消費”也并不為過。而學校到底為何要如此強推校服,很顯然,那句“不賺一分錢回扣”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這些年有關(guān)“校服腐敗”的案件,曾多次見于媒體。比如,前些年,浙江省曾查處過一起校服回扣案,涉及74名中小學校長,違紀72萬元,違法31萬多元。在一些地方,劣質(zhì)高價的校服流入校園,都與校服采購的黑箱操作及校方拿校服回扣有關(guān)?梢,校服由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采購,既有悖于市場公平交易原則,也不利于有效監(jiān)督,很容易造成腐敗。
既然校服不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也容易損害學生利益、導致腐敗,為什么不取消校服呢?。(《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