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蘇州復興私塾了解到,一批有志從事漢服研究和開發(fā)的年輕人將聚集在蘇州,全力推動漢服的發(fā)展。據(jù)一位負責人、復興私塾的付奇介紹,他們現(xiàn)在正在做最后的準備工作,包括注冊等事宜。
據(jù)了解,這是一批對漢服充滿特殊感情的人。
他們認為,華夏自古是一個衣冠之國,禮儀之邦,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為民生之本。服飾在華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增美飾”等一系列通用的功能外,還有著“知禮儀、正名分”等特殊意義。衣冠之于華夏,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約在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yè)和紡織業(yè),開始用麻布做衣服,后來又發(fā)明了絲紡,衣服更加完美。黃帝時期冠冕出現(xiàn),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趨于完備。周以后,由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fā)生了急劇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施加影響,諸侯國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都開始有了明顯的不同。后來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為禮儀的表現(xiàn)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祥備。自周至明,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跨越三千年的時空,但基本特征沒有改變。
中國盛唐時期的服裝在日本等國流傳,日本曾派出大量唐使到中國學習文化藝術、律令制度,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日本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和服主要模仿漢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將和服稱“吳服”,意思就是指從中國吳地傳來的衣服。日本還有一種盛裝禮服叫做“唐衣”。和服由漢服發(fā)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fā)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帶等就是其特色。韓服與日本和服有所不同,它所模仿的是漢服中的襦裙,但也有變化,即朝鮮服裝的裙子束得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松。
清以后中國社會及政治動蕩頻仍,漢民族的服裝也發(fā)生了巨變。清以后漢服基本消失。辛亥革命后,激進的革命黨人根據(jù)日本學生服裝制定了中山裝,另一些保守的知識分子索性穿起清代遺留下來的馬褂,中間派則選擇改良。其中改良最成功的就是“旗袍”,即1920年后興起的新式女裝。它是在滿式女旗袍的基礎上,吸取西式剪裁方法,使袍身更為緊身合體,并加大了服裝的外露程度,突顯女性的身體曲線美。至1930、194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期,成為中國女性的標準服裝。
幾千年的發(fā)展,漢服在其寬大飄逸、流暢拔俗的基本風格之下,演繹出幾百種款式,漢服之美,只有在得到新一輪恢復開發(fā)時才能真正體會。
但對以上觀點,蘇州一些對民族服裝有研究的人士有很多疑問。有論者認為,漢服系古裝,不應該在現(xiàn)代恢復古裝。也有人認為,可在節(jié)日、盛大慶典、婚禮、喪禮、壽辰等場合穿漢服的常服或禮服,使之成為國人的禮服。
到底漢服的研究和開發(fā)能否取得成效?在蘇州將要發(fā)生的有關漢服的事件是否值得關注?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