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新羊絨即將全面上市,隨之而來,2006年國內有著軟黃金之稱的羊絨,其市場走勢也成為業(yè)內關注的熱點,權威人士分析:今年絨價不僅難以上漲,而且會低于2005年的總體水平。
內蒙古鄂爾多斯集團分管原料的副總裁張全祥等人認為,今年絨價走低主要依據(jù)有三個方面:
一、 羊絨供給充足
長期以來,全世界對羊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一直是年產原絨1.5萬噸,可生產無毛絨6000噸;30%左右的正常屠宰率形成4000噸皮板絨,可生產無毛絨1500噸。兩項合計,全世界無毛絨年產在7500噸左右,其中90%產在中國。然而現(xiàn)實與之并不吻合:我國2005年出口無毛絨3600噸、羊絨衫(含混紡)1875萬件、內銷羊絨衫基本保持在1000萬件以上規(guī)模。以每件羊絨衫需要240克無毛絨計算,出口無毛絨和羊絨衫消耗無毛絨合計消耗9800噸。在2004年以前并沒有大量積存羊絨的情況下,為什么中國實際消耗量竟大于世界年產量近2000噸,很明顯羊絨總產量被低估了。因此,依賴羊絨供給量的減少來刺激絨價上漲已經(jīng)完全沒有可能。
二、 內外銷市場不旺
近年來,無毛絨出口量出現(xiàn)了明顯的逐年下降趨勢,年減幅達500噸。今年無毛絨外銷情況更不容樂觀。首先,歐洲的羊絨加工業(yè)日益萎縮,羊絨加工廠家逐漸減少,而美、日等傳統(tǒng)加工商則基本退出了加工市場,這是無毛絨需求量大幅遞減的根本原因。其次,歐洲的一些羊絨加工廠家尚有1000多噸庫存無毛絨,足夠上半年生產使用,不會急于大量購進。同時,意大利西內達公司作為歐洲最大羊絨貿易公司,還存有大量無毛絨,36毫米無毛絨賣價92美元/公斤,賬期120天,歐洲廠商即使有需求也不會舍近求遠到中國買絨。
羊絨衫的外銷情況也前景不妙。美國、日本、歐洲作為最大的羊絨衫銷售市場,近兩年,也同其他紡織品一樣泛濫成災,加之美國出現(xiàn)暖冬,銷售嚴重受阻。在美國,圣誕節(jié)前一件羊絨衫僅賣36美元,大量的低價羊絨衫涌向歐美日,外商在銷售不暢的情況下,只好大幅降價甩賣,給本來就不景氣的羊絨衫外銷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接單量減少的同時,羊絨衫價格又不見漲。2005年國內幾大廠家的接單價在13-14美分/克之間,當時使用2004年無毛絨的成本為58萬元/噸,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在1:827-1:811之間,而今年的接單價雖說上漲了0.5-1美分/克,但使用去年無毛絨的成本在68萬元/噸以上,原料上漲完全抵消了單價上漲,更不要說今年可能出現(xiàn)的1:7.5的匯率變動。2005年,外銷羊絨衫的企業(yè)90%賠錢?梢,要想維持企業(yè)生存,只能將無毛絨銷售價控制在60萬元/噸以內,才能持平經(jīng)營或略有微利。
三、 購銷方式有變
曾幾何時,受羊絨產業(yè)暴利的誘惑,千家萬戶販羊絨,賺了錢就上分梳、上編織,小廠擴成中廠、中廠改大廠,每到新絨上市,一場大戰(zhàn)在所難免。二十多年了,回頭看,真正把羊絨做大做強的沒有幾家。就以龍頭企業(yè)鄂爾多斯集團來說,除去煤炭、電力、高載能、化工產業(yè),僅羊絨產業(yè)這一塊運作的總資產就高達107億元,凈資產達到了44億元,每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才有區(qū)區(qū)3億多元,按總資產計,回報率不足3%,凈資產回報率不足7%。
隨著薄利時代的到來,國際貿易風險卻在不斷地增加。同時,經(jīng)過多年來的市場闖蕩和洗禮,羊絨經(jīng)營者的購銷心理已經(jīng)逐漸成熟,謀勢的多了,豪賭的少了,合作的多了,投機的少了,大家總是特別謹慎地選擇購銷的合適時點,有效地控制著購銷規(guī)模和成本,大多采取合同購銷、量出為入的收購方式,而不是將所有資金投進去收購囤積,等待高價時出手賺大錢。
正因為如此,今年也不會出現(xiàn)往常新絨上市時一哄而上、哄抬價格、拼搶原料的局面,絨價不會因新絨上市而急速上揚,反而會沿著開始出現(xiàn)的較高價位緩緩下降,一路走低。
基于這樣的判斷,今年的羊絨原料收購價可能會穩(wěn)定在50-53萬元/噸的基準上。要想絨價平穩(wěn)回升,最根本的做法是聯(lián)合起來、一致對外,打造中國的羊絨國際化品牌,提升羊絨制品的附加值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