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四次會議正式開幕。作為中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民革”)在“兩會”前的通氣會上表示,在提案中建議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該內(nèi)容是關(guān)于“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有關(guān)事宜”提案的一部分。這是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的8篇大會發(fā)言和36篇集體提案之一。今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共提交集體提案300余件。
此提案一出,各類觀點立刻充斥網(wǎng)絡(luò)。支持者有的認為“應(yīng)該還中山裝一個歷史名分”;有的認為老一輩革命家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都常穿著中山裝,由于毛澤東經(jīng)常穿著,西方人甚至稱中山裝為“毛裝”。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都常穿著中山裝)
而反對者也不少:有人認為究其根源,中山裝的靈感來源于日本,以此作為國家禮服似乎不妥;有人認為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中山裝僅代表近代百余年文化;還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應(yīng)該有更具文化浸潤與共識的代表性民族服裝……
�。≦版漢服人物)
《左傳》有云: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兒女對于服飾之美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而在代表國家形象的正式禮服上,訴求更是五花八門:有人喜歡復(fù)古的漢服,有人喜歡改良的華服,還有人給近年來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出訪時身著的特色中式禮服“點贊”。“國服”既要體現(xiàn)歷史積淀又要兼顧少數(shù)民族特色,實在是讓網(wǎng)友們操碎了心。
(習近平穿著改良中山裝“亮相”外事場合)
當然,還有一種意見也不在少數(shù),那就是未必需要以政府或法規(guī)的名義,固定一種正式禮服。畢竟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思想、精神內(nèi)涵并不一定要固化在服裝上,另一方面,如果未經(jīng)廣泛討論就倉促決定“國服”,若有不妥再“朝令夕改”,何談“正式”?
在這方面,中國許多“國字頭”的稱謂表示毫無壓力,因為中國的“國花”“國樹”“國鳥”都處于“待定”狀態(tài),不差“國服”一個。
而中國“國樹”的競爭雖沒有這么激烈,卻也總是“差一點兒”。在2005年由國家林業(yè)總局舉辦的“國樹”評選中,銀杏獲得了超過90%網(wǎng)友的投票,但后來也沒有結(jié)果,只差一步就能正式成為“國樹”。2014年,“銀杏國樹論”再次出爐,不過仍然沒有獲得官方認可。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源遠流長,民族異彩紛呈,無論是服裝還是花鳥,想要用某一種來“代表”整個中國都挺有難度的,君不見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就一口氣出了五個。以此而論,實在不必太急著確定把某一種服裝定為“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