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中美之間接連發(fā)生貿易摩擦,有關于人民幣匯率的爭論問題,有美國對中國輸美三類紡織品設限的問題,也有美國對中國出口彩電、家具等的反傾銷問題,涉及面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各方關注程度之高,都為近年所罕見,預示著中美經貿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敏感時期。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如何把握局勢、履險如夷,是對我們應對國際貿易爭端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我們協調國內發(fā)展和國際事務智慧的考驗。
對于中美雙方來說,已經形成共識的是,中美經貿關系對雙方來說都至關重要。美國是中國數一數二的貿易伙伴,是第一大出口市場,年出口額1000億美元左右;中國也是美國前幾位的貿易伙伴,是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美國還是中國主要的外商投資來源國之一,1999年以來每年對華投資40多億美元。但多少年來,中美經貿關系一直是非不斷,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貿易糾紛發(fā)生的頻率和規(guī)模都迅速上升,幾次甚至走到了貿易戰(zhàn)的邊緣。就在這樣不算穩(wěn)定或者干脆是險象環(huán)生的貿易環(huán)境中,中美經貿往來卻是愈益緊密,從貿易額的大幅增長和貿易結構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出來。
我們可以美國對中國輸美紡織品設限一事為例來加以分析,或許有助于我們認識問題的實質。
從技術層面看,美國有關做法難以立得住腳。以美國人的行事方式,自然不會一點根據沒有,這次的根據就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以及中美簽署的協議中關于紡織品的特殊保障措施。但略加推敲,就會發(fā)現有強詞奪理之嫌。所謂“擾亂市場”、“美國國內廠家產量下降”等,并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尤其是不能證明美國國內生產廠家的產量下降 與中國產品的進口有必然聯系。很簡單的一個問題是,即使沒有中國產品進口,美國國內的紡織品生產廠家的競爭力也不會因此提高,它依然競爭不過墨西哥、泰國的產品。美國自己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鋼鐵保護了那么多年,照樣陷入困境,很多美國人指出,正是長期的保護才使得這個行業(yè)沒有競爭力。而從比較優(yōu)勢的角度來說,在紡織這樣一個勞動力密集的產業(yè),以美國的工資水平,是不可能具有競爭力的,靠保護是不會使一個行業(yè)起死回生的。顯而易見的結果是,美國的消費者將為紡織品設限“埋單”,而紡織品生產企業(yè)照樣死亡。
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和最明顯的事實。一向鼓吹自由貿易而且務實的美國人當然不會視而不見。可為什么還要這么做呢?由此也就得出了另外一個結論:這類事情(不僅僅是此次的紡織品問題)的發(fā)生是必然的、正常的。其中有美方的原因,也有中方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從美方來說,挽救一個夕陽產業(yè)中的幾個夕陽企業(yè)雖然是直接目的,但絕不是主要目的。美國國內不是說是來自于中國的進口導致了美國270 萬人的失業(yè)嗎?美國不可能禁止所有中國產品來解決就業(yè),但絕不能無所作為,象征性的動作是必須做的,增加了幾百個就業(yè)機會也可以證明有關工會、協會、政府以及布什總統是認真對待的,是采取了措施的,是有成效的。這是美國的生存之道,也是美國的政治?纯磸睦锔、布什、克林頓到小布什競選時和當選后對華政策的差異就很清楚。再回想歷次的中美貿易摩擦,分析一下前因后果,也不難得出相同的結論。何況,還有更深層次的國家戰(zhàn)略方面的原因,美國的幾屆總統在談到必須保持對華接觸時都明確闡述過。
并且,即使僅從經濟利益角度說,美國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在這個發(fā)生摩擦的領域里得點好處,更希望獲得其他的好處,比如擴大自己優(yōu)勢產品的出口,比如為自己的投資多爭取些機會。這是貿易戰(zhàn)的通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運用起來自然更加純熟而且有效。所以,雖然中國采購團剛購買了60多億美元的美國貨,也許還要繼續(xù)去采購,但似乎還滿 足不了美國人的胃口:還有上千億美元的逆差呢(按美國方面統計數據, 2002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是1000多億美元,2003年預計達到1300億美元;我國海關統計2002年我國對美貿易順差是427.2億美元)。人民幣升不升值,人民幣匯率浮不浮動?中國的銀行、電信等等能不能快點向美國企業(yè)開放?AT&T、花旗排隊都排得“不耐煩” 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不是該加把力呢?微軟、好萊塢以至那些制造業(yè)公司可一直在 “叫苦”!所有這些問題,不管是經濟的還是體制的,都不是中國短期能夠解決的,更不是幾個采購團所能彌補的,紡織品之類的貿易摩擦頻繁發(fā)生毫不奇怪,以為我們剛買了那么多美國貨美國人還不領情,那是我們自己幼稚。
從中國來說,也不能說不存在問題。在微觀層面上,我們的企業(yè)經營戰(zhàn)略有欠缺,協會難起作用,讓人抓了把柄或者不能避免問題的發(fā)生。比如一窩蜂搶市場,短期內市場占有率急劇提高而又沒有有效措施分散貿易風險,中國對美國彩電出口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宏觀層面上,我們的外貿戰(zhàn)略也值得反思,至今還實際上奉行出口導向戰(zhàn)略,鼓勵出 口而限制進口,貿易順差過大,必然會導致與主要貿易伙伴的經常性沖突。另外在體制上以及一些具體政策操作上,都存在一些問題,不但不能隨時釋放貿易沖突壓力,反而使矛盾累積甚至激化,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市場秩序混亂等。
總而言之,中美貿易爭端不僅僅是兩國的經濟貿易問題,還涉及兩國的政治問題、體制問題,處理起來難度相對要大得多。但有幾點結論應該是清楚的:中美兩國之間發(fā)生的貿易爭端是不可避免的,今后還會長期存在,但不會從根本上破壞中美經貿關系(如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毀滅性的貿易戰(zhàn)),因為中美經貿關系的良性發(fā)展有利于兩國的國家利益,這一點從兩國領導人到企業(yè)和民眾都有廣泛而深刻的認識;中美兩國政府應加強溝通、磋商和信息交流,在國際規(guī)則、雙邊協議和共同利益基礎上協商解決有關貿易爭端,表現出更多的誠意和寬容,化解而不是激化矛盾;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事實,是國際分工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符合國際資源配置的根本規(guī)律,起碼今后十年內都不可能扭轉,兩國政府只能順應而不是否定更不能違背;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需要在今后的改革開放中,調整國家的投資和貿易戰(zhàn)略,加快國內商品市場和投資市場的開放,改革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加強透明度,規(guī)范競爭秩序,減少貿易摩擦的制度性因素。 (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