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正當美國舉國上下為最近出現的國內經濟復蘇的強烈信號而擊掌稱賀之時,一片令人擔憂的烏云,再度襲來。
美東時間11月17日,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署下屬的紡織品協議執(zhí)行委員會(CITA),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袍服及胸罩實施紡織品限制措施。該措施一旦正式生效,上述三類產品的進口,將只允許較前一年增長7.5%。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自2001年以來,中國對美出口的這三類產品中,袍服增長了905%,胸罩增長了382%,針織布則增長了28000%。
準確地說,這項限制措施目前還只是美國政府提起的一項請求:向中方提請重新設限磋商。按規(guī)定中方需在收到請求后30天內安排磋商,磋商期限為收到請求后90天內。若期限結束仍無結果,美國可以單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旦美國的限制措施正式啟動,可能在短期內引發(fā)各WTO成員國之間的仿效風氣,從而對國內紡織業(yè)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并可能在長期內影響該行業(yè)的結構調整。
近幾年來,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不斷產生齟齬,但在實踐層面,國內上至相關政府機構和行業(yè)協會,下至利益直接牽涉其中的眾多企業(yè),都未能設計出一個更透明、更易操作的應對程序。而針對2004年美國大選前反復出現的這股"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一整套更靈活、更有開創(chuàng)性和執(zhí)行力的應對機制,恰是我們當前以及今后最為迫切需要的。
細解此次紡織品受限事件,在有關紡織品貿易糾紛的信息發(fā)布程序上,似有不夠及時、透明、公開之嫌。這次風波表面上是"突如其來",其實早已在醞釀:2002年9月5日,代表了美國36個州的紡織業(yè)從業(yè)群體利益、由17個行業(yè)協會組成的"紡織行業(yè)聯盟",通過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協會(ATMI),向CITA正式提出申請,試圖首次啟用"紡織品特別保障機制",對我國包括針織布、胸罩、袍服、手套、布織箱包共5類紡織品提請重新設置配額。
代表著1500多萬中國紡織服裝行業(yè)從業(yè)人士利益的部分行業(yè)協會,為此也幾次率團前往美國開展了溝通、解釋工作?上н@段時期內,公眾從行業(yè)協會這一管道,得到的信息少之又少。
而信息交流上的不及時、不主動、不充分,正是以往中國對外貿易糾紛屢屢被動失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報曾于去年12月、今年7、8月份,對正在快速發(fā)展的中美紡織品貿易糾紛,做了長篇報道。當時的一個事實是,眾多本應負起召集紡織企業(yè)、進行充分的對內對外信息溝通、有效協調國內利益團體一致行動等重大職責的行業(yè)協會,在巨大而急切的公眾信息需求面前,往往選擇了"閉門會議"。
相比之下,美國的利益團體,開展游說活動無疑是富有效率的:去年9月以來的一年多時間內,"紡織行業(yè)聯盟"為了保持對政府的壓力,不斷發(fā)動各自所在協會的數以十萬計的會員,向其所在地區(qū)的參、眾兩院的議員們寫信或發(fā)電子郵件,游說他們盡快通過限制申請。
11月17日,是美國政府是否接受這項申請的最后期限,紡織行業(yè)聯盟的游說活動,也在10月29日達到了一個高潮:當天有代表了36個州的165名美國參、眾兩院議員聯名寫信,督促美國政府啟動特別保障機制。
這個事例,強烈支持了一個常識:信息渠道的暢通、透明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貿易機制是否健康、透明。
長期以來,國內在對整個外貿行業(yè)的管理上,存在著權力過度分散、職責不明確、管理混亂的局面。舉個為人所熟知的例子,直到現在,就美國兩大可樂公司的濃縮液定價問題,還要接受相關部門和多個行業(yè)協會的"指導"。
問題的癥結在于,雖然原則上已經非常明確,要將政府權力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但現在的實情是,仍有眾多大大小小的行業(yè)協會,或明或暗代行著"政府"的權力。而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從管理機制上,這些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各司局的行業(yè)協會,仍多少殘留著舊體制的烙印,無法真正承擔起市場經濟中亟需的反應靈敏、執(zhí)行有力的中介組織的使命。
在新一屆政府力倡的務實精神推動下,商務部等部門為應付對外貿易糾紛激增的新形勢,通過設立產業(yè)損害調查局、公平貿易局等新機構,有效地集中了原本分散的管理權;另一方面,現實也在更強烈地要求政府,目光向下,更深層次地放權,將原本屬于企業(yè)的權力,交回給企業(yè)。
對于剛剛開始調整定位的一干行業(yè)協會來說,或許它們應該學習這樣的例子:就在不久前,一個由溫州打火機廠家等自發(fā)組成的溫州煙具協會,在商務部新組建的公平貿易局等機構的協助下,牽頭集體勝訴了歐盟反傾銷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