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這本是值得我們?yōu)橹湴恋淖盅,隨著“絲綢之路”的蔓延和拓展,曾經帶給整個中華民族除了經濟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曾經因為絲綢這個專利在歐洲各國家站穩(wěn)了陣腳。而絲綢行業(yè)逐漸的從主要利潤產品到歐洲市場的地攤貸,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比較國內外絲綢加工工藝的異同或許會有所認識和收獲。
近年,歐洲紡織市場純絲綢產品逐漸減少,100%真絲產品幾乎沒有。意大利絲綢印染最好的Batti公司、Mantere公司,真絲產品也僅占10%—20%左右。
真絲產品中,歐洲紡織市場基本上還是以雙縐、素縐緞、斜紋緞、桑波緞為主,電力紡產品已見不到,重縐為純真絲厚重產品也不多。比較突出的是,類似喬其紗雙向力口捻的真絲織物明顯增多,這是因真絲綢易皺,洗一次必須熨燙一次。穿著比較麻煩而進行的改變。真絲綢加捻織成綢后,彈性可大幅度提高,能夠比較有效地克服真絲綢不能機洗、易皺的缺陷,F在,我國國內的絲綢廠家,正在努力開發(fā)真絲綢防皺產品,但大都采用化學整理方式。化學整理后,彈性雖有所提高,但真絲綢手感卻變硬、吸水性下降,大大影響了真絲綢柔軟、吸濕性好的特性。而歐洲廠商則從組織結構上下功夫,使坯綢本身能提高抗皺性。
此外,絲綢產品中金、銀閃光絲和金、銀閃光粉的應用依然不減,很多產品都不同程度地用上了一些閃光的材料。我們國內的一些廠家也采用金銀絲與真絲一起織造,但大都采用經線金(銀)線、緯線真絲,這樣的產品,手感發(fā)硬;而且為了染色和印花的需要,金(銀)線大部分都在反面,在穿著時,反面恰恰是貼皮膚,會有刺癢感。歐洲的廠商織綢時,則采用分散間隔的辦法,即隔一定的絲線才加入一根或幾根金(銀)絲,這樣,既能保證手感不發(fā)硬,穿著的刺癢感也減少。同樣,彩色閃光絲和彩色閃光粉印花的應用,為絲綢產品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使絲綢更華麗高貴。
國外絲綢產品組織結構與國內產品不同。例如有一種提花織物,它的提花有三層,一是大花型的一層,花凸起很高;二是小花型的一層,花凸起不太高;第三層是底版。讓人感覺立體感非常強,很有新意。另一組為格型的織物;他們沒有把格子織成長方型或正方形,而是織成不規(guī)則的四邊格型,而且格的框所使用的經緯線疏密不一致,這樣看起來就顯得活潑、不呆板。還有一些織物干脆形成一種鏤空織物。且鏤空的織物空格大小和疏密也是不規(guī)則的,比起一般織物,具有浪漫感。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采用兩種完全不同原料織造時,國內大部分采用平紋交織,這樣,在印染時雖沒有正反面之分,但卻使印染產生色澤不勻、有異色現象。而在歐洲,這類產品大部分采用緞紋織造,使兩種不同織物的紗線完全分開,上下兩層分開明顯,顏色完全不同。這樣的產品,不但有利于印染加工,更有利于穿著的美觀和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