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兩大毛條廠中和羊毛、利華羊毛因應國際毛價震蕩激烈,降低成本及風險,一家把機臺轉進大陸,臺灣專攻毛利較佳的防縮毛條;而另一家則加強毛條加工層次。雖然兩廠在臺灣經營不一,但都對后市不悲觀。
中和羊毛日前決定投資250萬美元,以部分閑置毛條機臺作價方式,赴大陸杭州一帶與當地客戶之一的新澳毛紡廠投資合作設置毛條廠,目前前置機臺設置已陸續(xù)外移,逐漸淡出競爭激烈的一般毛條市場。
因近兩年來國際毛價大幅波動,加上下游毛紡廠多外移至大陸延海一帶,在成本壓力下,中和羊毛不得不重新調整經營策略:既然毛價無法掌控,則將一般毛條生產線外移大陸,估計可望降低四成的生產成本,轉向“小而美”路線經營。
中和羊毛表示,由于今年國際毛價上下震蕩不小,目前來到每公斤894澳分的水準,前后跌幅近三成,對于中間的毛條廠來說,操作不易,由于自澳洲購毛到進口至臺灣,一般需要兩個月的時間,中間的風險高、變量大,因此,目前已選擇不再由澳洲直接購進原毛,而是自大陸或泰國等地購進一般毛條至臺灣進行二次或三次加工,在臺灣則專攻毛利較佳的防縮毛條市場。
中和防縮毛條有兩條生產線,利華則有一條線,去年中和憑著防縮毛條銷售暢旺,獲利一飛沖天,隨著大陸防縮毛條產能擴增效益顯現,加上今年毛條獲利空間受壓縮,不過,防縮毛條一直是中和的主力產品,中和淡出一般毛條市場,也是希望有明確的產品定位,劃分市場,降低成本及風險。
利華羊毛的一般毛條月產量約60萬公斤,為島內第一大毛條廠,在中和淡出一般毛條后,利華羊毛龍頭地位更加穩(wěn)固,因應中和經營策略轉變,利華羊毛總經理陳朝銘表示,一般毛條透過多層次加工,獲利空間提高不少,例如利華羊毛利用羊毛與棉花混紡做出的短毛條,目前只有利華供應,客戶反應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