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炭絨保暖效果和透氣性怎么樣?
                        提問者:泉水叮咚   |   瀏覽次數(shù):    |   提問時間:
已有 2 條回答
                                                                網(wǎng)上輕紡城
2018-08-08 09:46:42
竹炭絨/竹炭紋-保暖衣:面料多層結構(羽絨服式),增加空氣保溫層,阻隔體表溫度流失。微量化卷曲中空纖維,輕盈自如。竹炭絨夏涼被:質地細膩,手感柔軟,不掉毛,不起球,不掉色。吸水性能出色.對皮膚無任何刺激。外形美觀,顏色豐富。竹炭座套: 悉心呵護車主健康,抑菌抗菌,抗菌率94.5%:竹炭絨最先應用于高檔內衣,但面料過于平滑,不適于座套。我公司運用粗磨水洗技術,大大提升其摩擦系數(shù)后,將其首次應用于汽車座套之上。經(jīng)全球最大的檢驗、測試和認證機構SGS檢測,細菌24小時后減少94.5%,該項新技術的運用,誠為廣大車主之福音。祛除新車內的異味和污染:竹炭吸附能力是木炭的5倍以上,對甲醛、苯、甲苯、氨等有害物質和粉塵能發(fā)揮吸收、分解異味和消臭的作用。例如:普通粘膠纖維的氨去除率只有17%,而竹炭纖維的氨去除率達到54%。 保持車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吸濕透氣,冬暖夏涼:竹炭纖維和竹炭絲的橫截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孔隙,可以瞬間吸收大量的水分,其吸濕性、放濕性、透氣性居各大紡織纖維之首。冬暖夏涼由竹纖維的中空特征決定,夏秋季使用,特別的涼爽透氣;冬春季使用蓬松舒適又能排除車內多余的熱氣和水份,不上火,不發(fā)燥。
                                                                狐貍98
2018-08-08 09:47:00
它獨特的結構較之傳統(tǒng)羽絨服擁有更多。首先是反復洗滌也能保持產(chǎn)品的蓬松和柔軟;其次,重量輕,僅為常規(guī)羽絨服的1/3左右;還有,竹纖維發(fā)射遠紅外線的特性,保證了“竹炭絨”新概念防寒裝的保暖效果,絲毫不遜色于90%的高絨。因為具有“輕柔暖”的突出特性,使得“興業(yè)龍”2007年冬季推出的“竹炭絨(也叫竹炭紋)”新概念防寒裝不僅概念新穎,同時由于限制減少,設計出的款式也十分新穎。
相關問題
- 
                            考拉絨和竹炭絨哪個好?
                            
2個回答
 - 
                            竹炭絨內衣透氣嗎?穿上舒服嗎?
                            
1個回答
 - 
                            牛奶絨和竹炭絨哪個好?
                            
1個回答
 - 
                            竹炭絨好羊胎絨那個好?
                            
1個回答
 - 
                            竹炭絨特點和用途有哪些?
                            
1個回答
 
相關資訊
- 
                            竹炭絨是什么面料 竹炭絨和羊胎絨哪個暖和
                            
2019-01-09
 - 
                            考拉絨是什么材料 考拉絨和竹炭絨哪個好
                            
2019-01-09
 - 
                            考拉絨和竹炭絨哪個好 考拉絨會掉毛嗎
                            
2019-12-04
 - 
                            專利:竹炭羊絨混紡紗線
                            
2012-02-16
 - 
                            竹炭纖維是什么 竹炭纖維的用途有哪些
                            
2017-02-15
 
    
    
    
    
- © 1999-2025
 - 全球紡織網(wǎng)
 - |
 - 關于我們
 - |
 - 網(wǎng)站地圖
 - |
 - 紡織產(chǎn)品
 - |
 - 商鋪導航
 - |
 - 聯(lián)系我們
 - |
 - 投訴建議
 - |
 - 管理制度
 - |
 - 友情鏈接
 - |
 - 立即申請入駐
 - |
 - 浙B2-20110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