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綸包芯紗、氨綸合捻線和氨綸包覆紗有什么不同?
提問者:金康園 | 瀏覽次數(shù): | 提問時間:
已有 3 條回答

金麥克
2019-08-08 15:03:46
氨綸是一種高彈性纖維,用少量氨綸纖維與其他成 了一定的規(guī)模。纖維混合使用,制織出的彈力織物可用于緊身內(nèi)衣、襯衫 、運動服 、牛仔服 、休閑服等服裝 ,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
氨綸纖維鏈結構中軟鏈段部分有聚酯、聚醚兩種類型 ,分為聚酯型氨綸和聚醚型氨綸。一般聚醚型氨綸較聚酯型氨綸玻璃化溫度低 ,彈性好。
氨綸包芯紗是以氨綸絲為紗芯,外包 一種或幾種非彈力的短纖維而紡成的紗線。包芯紗的芯絲被外纖維包圍其中,兩者結合較為緊密芯絲與外包纖維具有相同的捻度。
它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具有與外包纖維(棉 、毛、滌,棉等 )同樣的手感和外觀 ,由天然纖維組成的外鞘吸濕性好 ;
二是彈性好 ;
三是彈性百分率能控制在 20%以下。
氨綸包芯紗與其他彈力紗線相 比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紗線在緊張拉伸 的狀態(tài)下芯絲不外露。因此,染色效果好 ,宜做包括深色在內(nèi)的各種顏色的產(chǎn)品。
與其他類型的彈力紗線相比,包芯紗的強力相對較低。一般情況下 ,單紗強力只相當于同規(guī)格外包纖維單獨成紗時的 80%~90%。
包芯紗首先斷裂的是外包纖維,外包纖維所形成 的強力即是包芯紗的強力。氨綸絲是一根低強高伸的長絲 ,它在包芯紗 內(nèi)無助于紗線的強力 ,反而破壞了纖維之間的抱合力 。
因此,氨綸含量越高 ,包芯紗的強力越 低。

浴巾
2019-08-08 16:04:05
氨綸合捻線結構特征和性能分析氨綸合捻線是把有伸縮彈性的氨綸絲邊牽伸邊和兩根無彈性的紗并合加捻而成。若把這種紗線退解 ,邊使張力緩和邊對整個紗線加上較輕 的沖擊 ,使各紗之間相互移動至穩(wěn)定狀態(tài) ,結果氨綸絲進入紗芯中,其他無彈性的紗則成為外包層 ,從而具有相應的外觀和手感。
該種紗線氨綸絲與外層紗具有相同的捻度,在張緊狀態(tài)下 ,氨綸絲與其他紗之問并無明顯的芯鞘關系 ,而是互相捻繞的關系。
因此紗線在張緊狀態(tài)下氨綸絲外露。由于氨綸絲與其他無彈性紗的著色性能不一致,易造成色花色差,因此不宜做深色產(chǎn)品。
氨綸彈力合捻線有以下優(yōu)點:
一是氨綸絲能與各種紗線或長絲配合 ;
二是適合小批量多品種生產(chǎn) ,甚至一臺捻線機可同時加工幾個品種類型;
三是可根據(jù)產(chǎn)品用途確定彈性 ;四是能配合使用與面料一致的外包層紗 ,使制品的外觀與面料的原料一致,并在染色后達到同一色相。
彈力合捻線的強力,就是與氨綸絲配合的非彈力紗線的強力。因此較同規(guī)格氨綸包芯紗的強力高 。
彈力合捻線中氨綸絲與其他非彈力紗線之問的抱合程度低于氨綸包芯紗中氨綸絲與外纖維之問的抱合程度,因此 ,合捻線的彈性高于包芯紗。

煤化工
2019-08-08 17:04:32
氨綸包覆紗結構特征和性能分析包覆紗又稱包纏紗 ,包覆紗與其他彈力紗線的最明顯區(qū)別之一是芯絲無捻度。包覆紗中氨綸絲與外包層之間的芯鞘關系明顯 ,但芯絲與外包層之間的抱合程度明顯低于包芯紗和合捻線,因此其彈性高于前兩者。伸長可達200% (雙 包紗),在高彈織物中可獲得 50%左右的彈性 。氨綸包覆紗結構特征包覆紗在張緊狀態(tài)下有露芯現(xiàn)象 ,因此也不宜做深色產(chǎn) 品。包覆紗的手感較包芯紗硬,包覆紗的強力就是外包層長絲或紗線的強力 ,因此比同規(guī)格包芯紗的強力高。
從包覆紗的加工過程可知 ,包覆紗為松弛卷繞,卷取率根據(jù)用途 的不同一般范圍是60%~95%。這一點有別于包芯紗和合捻線 ,對織造工藝參數(shù) 的影響較大。
相關問題
-
氨綸包覆紗的分類?
1個回答
-
氨綸包覆紗的f什么意思?
1個回答
-
氨綸包覆紗的分類?氨綸包覆紗特點
1個回答
-
氨綸包覆紗的價格是多少?
1個回答
-
氨綸包覆紗規(guī)格3075是什么意思?
2個回答
相關資訊
-
氨綸包覆紗的特點及應用范圍
2024-01-08
-
氨綸包芯紗和氨綸包覆紗是一樣的嗎?氨綸包芯紗和氨綸包覆紗的區(qū)別
2017-06-08
-
什么是氨綸包覆紗?
2024-01-08
-
氨綸包覆紗是什么 氨綸包覆紗用途
2018-02-26
-
2012年1月30日諸暨大唐輕紡市場氨綸及氨綸包覆紗價格行情
2012-01-30

- © 1999-2025
- 全球紡織網(wǎng)
- |
- 關于我們
- |
- 網(wǎng)站地圖
- |
- 紡織產(chǎn)品
- |
- 商鋪導航
- |
- 聯(lián)系我們
- |
- 投訴建議
- |
- 管理制度
- |
- 友情鏈接
- |
- 立即申請入駐
- |
- 浙B2-20110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