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毛面料有哪些辨別方法?
                        提問者:遠(yuǎn)方   |   瀏覽次數(shù):    |   提問時間:
已有 1 條回答
                                                                黃師傅
2019-02-18 09:15:38
兔毛面料辨別方法
真兔毛知識:真兔毛光澤明亮,顏色潔白,手感柔軟,細(xì)膩、溫暖,纖維蓬松、細(xì)長、富有彈性;單根纖維一頭超粗、一頭稍細(xì),有天然的毛尖;點(diǎn)火燃燒時,發(fā)出燒毛發(fā)一樣的焦臭。
假兔毛有兩種,一種是人造纖維仿制品,一種是腈綸纖維仿制品。仿制品光澤雖亮但發(fā)假,無天然兔毛的柔和感,顏色雖白而發(fā)呆。單根纖維兩端一般粗細(xì),戈毛尖;點(diǎn)燃時,人造纖維仿制品發(fā)出燃燒紙般的氣味,腈綸纖維仿制品則似魚腥臭味。
燃燒辨別法:真毛都是蛋白組織,燃燒時味道,燃燒 后的模樣都與假毛有天壤之別的味道,有經(jīng)驗的買家只要手一捏灰燼就知道毛的等級高與低。
1、真兔毛:點(diǎn)燃后的真兔毛有一股很明顯天然的兔毛纖維氣味,很像燒焦羽毛的味道;純兔毛燒熱后會形成細(xì)微星星點(diǎn)點(diǎn)的纖維分布的結(jié)塊;真兔毛燃燒后的灰燼呈粉末狀,手指一捏即碎,手感脆。
2、假兔毛燃燒后有明顯焦油塑料味道,非常刺鼻的黑煙;燃燒后結(jié)成厚厚的深色褐色大硬塊;假毛燃燒后灰燼呈塊狀,用手指易捏碎,用手一拉會牽出尼龍絲,粘手、臭味大、手感硬。
最直接辨別法(舍不得燒那就用最直接的辨別辦法):
1、真兔毛肉眼是看不到毛孔的,所有的正品皮毛一體都是這樣識別的。真正的皮毛一體是連毛帶皮一起做成鞋子,所以掰開看到的只會是真皮,且兔毛非常的密集,但是外觀卻是一束一束的。假兔毛一下就能看到紡織用的毛孔。假毛是用化工纖維紡織上去的,一下就能看到紡織用的毛孔掰開毛的根部,毛呈束狀,一束一束的捆在一起,造成美觀性。
2、真毛柔順絲滑、保暖、抗菌,有空氣流動感,重量輕,易保養(yǎng);假毛短刺,損傷肌膚,有大量化學(xué)材料對人體有害且無美感。
相關(guān)問題
- 
                            兔毛面料辨別方法?
                            
1個回答
 - 
                            仿兔毛面料怎么染色的?
                            
2個回答
 - 
                            仿兔毛面料叫什么?
                            
1個回答
 - 
                            仿兔毛面料是什么樣的?
                            
1個回答
 - 
                            柯橋布料批發(fā)市場仿小兔毛面料?
                            
1個回答
 
相關(guān)資訊
- 
                            【兔毛面料特點(diǎn)】兔毛面料的優(yōu)點(diǎn)和缺點(diǎn)
                            
2017-12-08
 - 
                            怎么辨別兔毛真假 兔毛面料辨別方法
                            
2018-11-15
 - 
                            羊毛兔毛混紡面料的特點(diǎn)
                            
2024-01-08
 - 
                            彩色羊毛和彩色兔毛纖維面料
                            
2024-01-08
 - 
                            混紡面料的識別 羊毛混紡織物 兔毛混紡織物
                            
2017-11-22
 
    
    
    
    
- © 1999-2025
 - 全球紡織網(wǎng)
 - |
 - 關(guān)于我們
 - |
 - 網(wǎng)站地圖
 - |
 - 紡織產(chǎn)品
 - |
 - 商鋪導(dǎo)航
 - |
 - 聯(lián)系我們
 - |
 - 投訴建議
 - |
 - 管理制度
 - |
 - 友情鏈接
 - |
 - 立即申請入駐
 - |
 - 浙B2-20110117-10